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互联网+”时代尤须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常 庆

2015年10月21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互联网+”时代尤须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深思)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关键是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锋频繁,舆论格局和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新闻事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服务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事业发展具有了更开放的空间和更自由的传播方式。然而,新闻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优势非常明显。因此,有些媒体为抢占话语权,一味追求时效,信息未经核实就刊登或转发,很容易成为造谣者或传谣者,新闻“剧情”反转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互联网+”还加剧了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和媒体格局错综复杂局面,宣传思想舆论工作满足人们多样化信息需求、以主流价值观与主流舆论引导社会思潮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战线肩负着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有必要向群众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反映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矛盾,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因此,新闻传播不能只是信息生产传递的过程,而应置身于社会发展实践和群众实际生活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变”与“不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新闻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历史记载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环境中,我国新闻从业者必须担当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其不断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解决“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需求多样化、舆论环境复杂化等问题,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工作者切忌用固化思维去思考“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事业,更不能抱着过时的新闻工作方法不放,以为老办法用着顺手、过去好用的现在还好用。这种思维是僵化的新闻观,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应注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互联网+”时代,一些人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过时的新闻观”,已经不适应现代传播格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错误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关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和新闻媒体的全面论述,是新闻规律的精辟凝练,既有宏观理论支撑,也有新闻实践基础。它不是空洞虚设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具体的新闻工作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在贯彻“三贴近”原则、开展“走转改”活动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工作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有素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新闻从业人员。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在“互联网+”时代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键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学而信,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想和信念,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筑牢精神支柱;学而用,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解决新闻实际问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学而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推动新闻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互联网+”时代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新媒体繁荣的背后凸显一些新闻从业者的浮躁。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深入生活,闭门造车。殊不知,离基层越近,才能离真理越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注重的就是把理想信念化为实际行动。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媒体环境如何不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是不变的。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想和信念内化于心,赓续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重新审视新闻界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肩负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使命,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积极探讨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