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浅析中国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潜能

马 云

2015年10月23日14:0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最为基本的精神享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综艺娱乐节目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进而也引发了综艺节目之间的恶性竞争,其中益智类节目开始走入低谷,比如节目内容低俗化、节目形式类同化、盲目追求收视率等。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引导电视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由此,益智类节目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能够在众多电视台改良综艺节目的大趋势下,脱颖而出,取决于节目的独特创新。这对于国内综艺节目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艺节目;娱乐性;科学性;创新

当下关于电视节目的创新有N多面。在中国电视云图中,真人秀节目独占半壁江山,上至央视,下至地方台,无不叮咬着这块“肥肉”不放。但是在几十年前,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就已斩钉截铁地大声疾呼“商品拜物教”之下的文化工业多么偷工取巧,大众文化已然成为高度工业化和高度娱乐化的附庸产品,接受到如此品质的大众变成“单向度的人”,生活被全方位展示,让人“假作真时真亦假”虚实难辨。创新成为了电视节目革新和换血的关键。

益智类节目在创作之初本着益智与娱乐相结合的形式,顺应社会,也顺应节目创作的规律。王璧,娜布琪的《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将益智类节目定义为:节目有竞猜选手、主持人、观众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互动,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决定最后奖品获得者的知识型娱乐节目。可见,这种节目因为自身的节目特性从诞生之初便不可替代,带着这种节目创作基因,益智类节目不断完善,也带给我们一些创作上的思考。

一、曲折的创新历程

益智类节目并不是我国独创的节目形式,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作为舶来品,因此在没有“人格”的节目形态之下,中国益智类节目一直缺少一种安全感,试图通过变化构建自己的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和所有发展中的事物一样,益智类节目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创新历程。也就是益智类节目在我国经历了四次大的创新浪潮。

1.雏形阶段:以知识竞赛为主。这一时期大部分是知识竞赛类型的节目,大多为单位举办,选手大部分是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邀请学校和单位派遣有关人员参加。但题目过于专业化,观众参与能力降低,主持人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也不够,你播我看的方式占主导;2.发展阶段:多元化益智娱乐时期。在这一时期,益智类节目呈现出两种节目形式:一种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对人pk制;另一种是以《开心辞典》为代表的一人闯关制。这两种形式都体现出知识与娱乐的相结合;3.衰落阶段:益智类节目风格转型期。被称为是选秀之年的2006年,选秀类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同时节目内容低俗化,节目形式同化,盲目追求收视率等;4.复苏阶段:益智类节目强势来袭,泛益智类节目时期。2012年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实施,激发了各大卫视节目创新的动力。益智类节目开始复苏。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有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

基于以上益智类节目在我国的四个发展时期来看,中国的益智类节目亟需大胆的创新。益智类节目只是综艺节目的一个小的分支,我国的综艺节目近几年需要改革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也亟需出现一些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节目。也正因如此也有了后来类型节目引进自信与执行上的成功。

二、益智类节目的创新启示

益智类综艺节目虽然已经走过很长一段历程了,但本土此类节目的创新仍然乏善可陈,目前最热门的益智类节目当数《最强大脑》,它颠覆式地升级创新可以给国内益智节目的再创新具有一定意义。因而我们需要以此为例抓住当下受众的需要创造自己的作品。

(一)节目元素适应当下受众群

现今当下受众已经不只被看成普遍接受的对象,受众的群体性和选择性愈发突出,能够适时分析受众群的特征并加以利用无不是一种捷径。当然中国在利用受众群创造此类节目中,也有较为突出的典范,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天才知道》等,通过少年展示精彩的竞技过程,表现儿童的相关能力,让电视机前的家长看到了教育的典范,也让广大观众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未来的希望,在同时段节目中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但是相比较《最强大脑》的节目模式,我国自主创造的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其一,整合受众群。单就受众群方面,后者更加占据优势。因为从挑战者的角度来看,波及到了各个年龄阶层和各行各业,相对应得也得到了相关受众的支持,有效地拉近了各个受众群地距离;其二,适合观众欣赏口味。同时,节目组挑选了平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无异的偏才、怪才,不论是识别二维码、五百个鸡蛋中“百里挑一”,还是四位数乘法的快速反应,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态,也让观众的代入感油然而生。同时话题嘉宾的设置,也带动了整个节目的话题性,通过设置人物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其三,故事性。中国人自古喜欢讲故事,也喜欢听故事,将思想灌输于故事之中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将挑战者的背景资料通过影像展示和口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不仅符合中国观众的视听习惯,调动了节目的氛围,增强了所展示能力的人物的真实感和厚重感,而且引起了观众更多的遐想。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讲道理,将舞台上耀眼的天才还原为普通人,满足了每一位观众对成功的渴望,激发了奋斗之人的信心和勇气,故事性是稳定受众群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看出以各种方式抓住任何潜在的观众群也是这档节目制胜的法宝。

(二)拓展竞赛视野,抓紧“走出去”战略

《最强大脑》不仅在节目受众上适应时代,而且也在各方面大胆创新。在节目模式上作了更大改变,不同于以往的益智类答题竞猜式的节目套路,而是采取分数晋级闯关制。在节目中,几名观察员根据挑战难度共同打分,取平均分数,使赛制更加公平化,摆脱了原先单一以知识量取胜的竞技形式。同时节目特别增设了国际挑战赛,节目组和境外栏目组合作,举行国际PK赛。通过晋级赛和挑战赛最终决出最强大脑中国战队,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脑力精英展开了同台对战。中外PK赛中,中国对德国4︰0胜,中国对日本1︰3败,中国对英国1:3败,中国对美国3:1胜,同时请来罗伯特?戴西蒙(麻省理工脑研究院院长)、达格玛?施特内德、乔纳森?弗林特作为国际评审,中国战队的12位成员,被分成4组,迎接4国,共16位外国选手的挑战。对抗结束后,若产生平局,则由国际评审挑出PK项目中难度最高的一个,在该项目中胜出的国家则代表最终胜利。当所有PK赛结束时,获胜场数最多的国家,则是该赛季的年度总冠军。相比之下,《最强大脑》以往国内竞争的形式显得有些“小打小闹”,使整个节目更具有观赏性,开拓了竞赛视野。

除了内容上的国际化外,在传播上一样重视跨国传播。《最强大脑》源自德国节目,该节目还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播出。《最强大脑》引进的时候就与德国《Super Brain》节目组签订协议,要求德方全程跟进指导节目制作,并提议四个国家挑选出自己国家的“最强大脑”战队,互相进行国际pk赛。协议中的这两点,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制作水平不会低于原节目;另一方面,使得国际间电视媒体的交流更加紧密,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可以看出,由于节目在制作形式上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加入,以挑战者推动节目进行的方式,摆脱了国家间交流的限制,模式化的规范流程易于操作,这给节目本身的传播上带来了优势。

如此对我国其他电视节目制作方无不是一种有效的借鉴,要积极引进境外优秀的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又要学会走出去,强化节目本身的模式化、规范化,加强合作,提升节目整体水准,增加节目知名度。

(三)可看性与真实性同样重要

与以往台上主持人和嘉宾组成方式不同,《最强大脑》舞台中除了二者之外,新增一种特殊的人物角色——科学助理。任务十分简单,主要协助做一些道具的摆放和挑战者、嘉宾的引导工作。但作为全场的“颜值担当”,这部分主要选择形象好气质佳的美女助阵,可见节目在细节处理上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另一方面,节目拥有“神一般的道具组”,因为节目中所有需要的,凡是能够想到的道具,都能够逼真细致的还原到现场,节目组曾透露,对于道具部分最大的奥妙就是“没有预算”,以效果最大化为前提,不惜重金打造,如第一季《最强大脑》中5000个魔方组成的魔方墙、101只斑点狗、90米高的巨型攀岩墙等,让观众们记忆犹新。而第二季才播三期,3D头骨、广场舞大妈、蜂巢迷宫、幻立方,各种道具已现雏形。一个节目在道具上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在国内电视史上应该也是很少见的。甚至在一期节目中,他们在舞台上搭建出一个老北京茶馆的实景,并且有专业演员“变身”铜人道具,选手将在其中上演现实版“大家来找茬”,除此之外,甚至连科学助理手中的托盘也要求精益求精,不断改观以求美观。

这种努力显然得到成效,也保证了节目在软硬件方面都能做到完美。在当前追求更加夸张的可视化奇观之下,在电视台努力利用数字后期技术丰富画面内容之时,《最强大脑》以更加清晰的画质,摒弃虚假特效,为观众全方位还原了一切可以想象到的真实景观,不仅提高了节目的可视化,而且增加了节目本身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当挑战者置身道具之中,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享受挑战,为益智类节目的创新提供典范。国内其他同类节目在借鉴节目模式的同时,也应注意选择适合益智类类型的美化效果,加强真实性,才是良策。

综上所述,《礼记·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这样解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想要达到认识的目的就要首先“格物”,分析同类作品,改编同类节目是必经阶段,取其长补己之不足,因地制宜地做出自己的节目才是最终目的。中国人擅长讲道理,擅经人情,喜欢分析,偏重理性的特征正好符合益智类节目的特征,况且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基因能给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如果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不妨做出大胆猜想,此类节目正是中国创造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江苏卫视网络电视台.http://www.jstv.com/n/ws/zqdn/news/index _1.shtml.

[2] 史可扬.电视栏目与频道解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璧,娜布琪.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J].视听界,2008.

[4]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5] 钱旭初,茹希佳.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历史与现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4).

[6] 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EB/OL].http://www. sarft.gov.cn/articles/2011/10/25/20111025170755801010.Html.

[7] 广电总局.卫视收视率不再依赖电视剧[EB/OL].http://news.cntv. cn/china/20120713/112962.Shtml.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山版社,1999.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