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媒体时代坚持用“脚”采访的不老魔力

陈 强

2015年10月23日14:1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给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种种便捷,但也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新媒体和“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给传统媒体的一线记者采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着重强调用“脚”采访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长达10年的一线实践,简要分析和阐述用“脚”采新闻的必要性和方法,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一线采访工作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用脚采访;融合发展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各种便利,但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也侵袭着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并对这些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业也是如此。

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异常活跃的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大行其道,让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越来越多,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不到现场就能获取的新闻信息越来越多,一些年轻的过度依赖新媒体的新闻记者觉得,技术进步已逐步替换传统的实地采访,采访新闻看看新闻媒体、打打电话事半功倍,远比跑断腿的效率高。事情真是这样吗?

笔者反思多年一线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越在新媒体时代,越有必要强调用“脚”采新闻这一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拟从新媒体时代新闻为何依然需要用“脚”采、用“脚”采访究竟有何好处、如何更好用“脚”采访等方面作以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一、新闻要坚持用“脚”采访

陆定一先生在其著名的新闻学论文《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五个“W”(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Who何人)和一个“H”(How如何)是其六要素。在信息技术相对有限的过去,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新闻的方式是赶赴现场,用心聆听,用脚丈量。在过去,记者不到新闻现场,就无法获取那里的具体信息。

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特别是即时、互动的新兴社交媒体大行其道,让很多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就能被地处天南海北的所有用户知晓,未到现场的任何人仅凭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获取高分辨率的图片和视频。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似给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不到现场也能获取现场信息的便利;加之多数新闻单位所实行的“计件工资”的发稿考核,也容易让人觉得“有图有真相”,再去现场浪费时间。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汹汹来袭,跑现场用“脚”采的传统模式是否已经过时呢?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吴湘韩先生在接受《新闻战线》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持用“脚”采访,用脑思考,用笔还原,用证据报道”[1]。笔者觉得,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用“脚”采访和用脑思考一样,永远不会过时。

二、用“脚”采访的多项好处

新媒体时代坚持用“脚”采新闻,笔者认为有以下好处。

1.坚持用“脚”采新闻,能走进新闻现场,看清真正的真相,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有硬度。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疑对整个传媒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但它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传播中存在着“内容克隆化”、“求快不求真”、“迷信点击率”、“标题玩惊悚”、“剽窃成重症”、“媚俗无底线”等7种弊病[2],特别是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影响下,新媒体所传播的很多消息都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经得起考验,网上流传的、通讯员提供的新闻信息未必都是真实可靠的;新闻记者如不走出办公室,到新闻现场身体力行地进行核查,就无法确保其真实性。把不真实的新闻公诸世人,轻则误导受众,影响媒体公信力,重则引起诉讼引火烧身。

在“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笔者曾接到一名DV拍客提供的视频:浙江省海宁市海宁农批市场有人违规用保鲜粉浸泡去皮芋艿延长保质期。对此情况,笔者没有轻信视频,而是赴现场进行暗访,大量取证,摸清了“鲜嫩”芋艿涉嫌用化工原料“美容”的来龙去脉,并联系工商人员进行抽检,发现致癌物质,工商人员随即对不法经营户采取措施,笔者才以充足的证据报道了这条新闻。

报道见报后,有人打电话说,这条报道断了一些不法经营户的财路,让他们非常恼火,但由于报道的都是事实,“他们(不法经营户)也说比较客观,无可奈何”。当初,笔者如未赴现场采访,看着视频就写稿,就难免有所疏漏,一旦对方追究起来将非常被动。

2.坚持用“脚”采新闻,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使新闻有温度。新媒体时代,从新媒体获取信息,尽管图文并茂,高效便捷,比跑现场快十倍百倍,但未赴现场的任何采访都不会真正采出泥土的芬芳,不会采出潜在的珍珠。亲临现场采访,往往能增进新闻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感情,这真挚的感情往往又能触动记者的大脑,激发记者的灵感,使采写的新闻有温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闻实践中同样适用。

“海宁市丁桥镇一家砖厂,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就纷纷用小布条把年幼的孩子像羔羊一样拴在隆隆作响的机器边,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家长们的此举不仅拴着孩子的身体,更拴着他们的未来”。笔者获悉此事时,由于连续加班非常疲劳,而此时已有媒体作了报道,笔者如图省事,认为参考参考网上内容,再打电话问问情况,也能交差赚到工分。但笔者还是赶赴现场,用脚丈量了这家砖厂的每个脚落。

在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的沟通中,孩子们被拴的身体,家长们无奈的眼神,隆隆作响的机器,推车小跑的身影……都当场触动笔者的神经,驱走笔者的疲劳,激发了笔者的斗志。从这家砖厂采集大量一手材料后,笔者还跑了海宁的其他乡镇以及海宁周边的桐乡、嘉兴等地,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龄前教育状况、民办幼儿园生存状况深入调查,并向多方专家寻求破解方案。最终,这群孩子圆满解困,笔者采写的此稿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3.用“脚”采新闻,可睁开自己的眼睛看到独到风景,使新闻有深度。2015年4月2日《人民日报》批评,新媒体存在“内容克隆化”的严重弊病[2]。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事情听别人讲千遍万遍都不如自己看一遍。他人提供的照片、视频、文字信息讲得再好也是他人的视野,你要不囿于他人的视野,不至于人云亦云地看到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赶赴现场用脚采访,实地调查。要比他人看得更多,只有比他人跑得更多。

浙北首家上市公司钱江生化在海宁城南建二分厂时,海宁城市还比较小,所建地当时还是比较偏僻的城郊。但随着海宁城市的不断“长大”,这里逐渐被居民小区和学校包围,此后由于环境污染,附近群众怨声载道。对此,尽管海宁市有关方面一直采取措施设法治理,但由于上市公司涉及面广,一些小的整改往往治标不治本。

在周边群众接连不断的呼声中,海宁61位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市政府对钱江生化二分厂关停搬迁。历经两年不懈努力,盘踞海宁城南22年的钱江生化二分厂最终全面关停搬迁,附近群众欢欣鼓舞。钱江生化二分厂开始关停时,关注的媒体非常多,采访者很多,到了全面关停的最后一天,却鲜有媒体关注。当天,尽管钱江生化不接受媒体采访,笔者还是在外围做了细致观察,采访了周边群众。后来,笔者采写的这条稿件荣获了浙江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究其原因,其实就在于多跑了半天路。

三、坚持用“脚”采访的主要方法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更好用“脚”采访?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1.新媒体时代,坚持用“脚”采新闻,就要牢固竖立不怕吃苦的念头,牢固树立新闻求真的念头,养成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的新闻习惯,坚决克服一切惰性。现代科技和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舒服,这在一定程度滋生了贪图享乐难以吃苦的惰性。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新闻人都不能忘记,新闻业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非常特别的行业,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了一项“大脑力+大体力”劳动的苦差使,只有身体力行非常漂亮地完成每一项“苦差使”,新闻人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2.新媒体时代,坚持用“脚”采访,就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和功利意识,变潜在的“向量要新闻”为“质量并举,向质要新闻”。用“脚”采新闻,肯定意味着比靠新闻媒体等手段采新闻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劳力劳心。眼下,新闻单位大都实行“计件工资的考核机制”,这让新入行的新闻从业者容易产生浮躁心态,觉得用写两条稿件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一条稿件浪费时间。其实,精心采写1条有深度的稿件,远比投机采写10条平平淡淡的稿件都更有助于一个记者的成长。在信息满天飞的今天,人们已不缺乏信息,但缺有深度、有价值、有思想的信息。也许正因如此,《纽约时报》国际版副主编莉迪亚?波尔格林在预测新闻走向时说:“我从纽约时报了不起的移动产品《NYT NOW》看到的最大启示就是,在一天里某一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格式,给读者更少的新闻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3]”在某种意义上,高质量的少,也是一种多。

3.新媒体时代,坚持用“脚”采新闻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行不悖,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融合发展,才能不断突破,事半功倍。在新媒体时代,强化用“脚”采新闻,并不是要守旧保守,摒弃或远离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而是指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丧失了新闻的根本。

事实上,“互联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变革有目共睹,无需赘述。坚持用“脚”采新闻,可零距离接近新闻现场,最深入地了解真相,看到最独到的视野,克服新媒体“快而未必真”、“内容克隆化”、“剽窃成重症”等种种弊病,有助于真正地做到内容为王,而充分利用新媒体,尊重新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强化互联我思维,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在新媒体时代,强化用“脚”采新闻,不仅是新闻采访行为上的身体力行,也是新闻观念中对调查研究的一种坚守,不仅靠“脚”,更要靠“心”。将强化用“脚”采访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机结合起来,融合发展,才能顺应潮流,重获生机,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杨芳秀.用新闻影响今天——吴湘韩访谈录[J].新闻战线,2015(1).

[2] 于洋,张音.新媒体需治“七种病”[N].人民日报,2015-04-02.

[3] 文敏.2015,新闻将如何“任性”地变?——且听一群“最聪明的人”怎么说[J].传媒评论,2015(1).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