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广播新闻编辑的能力培养

石万昀

2015年10月26日13:17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媒体新闻的竞争由新闻采集的单一性平面竞争,转向了以事实为基础,包括材料选取、开发、拓展、包装等一系列环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竞争。对以广度和信息量见长的广播新闻来说,编辑再加工的能力尤为重要。

与纸媒相对强势的编辑力量相比,广播新闻的编辑力量相对弱小,一两位编辑、七八位记者是目前城市广播新闻的普遍状态。广播新闻编辑如何增强新闻编辑力,充分发挥对信息的选择、分析、整合以及策划能力,使广播新闻出新出彩?

一、什么是新闻编辑力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广播新闻编辑每天面对来自多个渠道的纷繁信息,如何体现荟萃“天下精华”的广播媒体特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考验着广播新闻编辑的综合加工能力,即新闻编辑力。

什么是新闻编辑力?笔者认为,编辑力是新闻思维、编辑战略和新闻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由发现、选择、整合、策划、表达等具体能力融合而成的综合业务素质。新闻编辑力作为新闻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社会生活的洞察识别能力,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能力,对编辑过程的操控能力,对整档新闻稿件的质量把握能力。

单靠几位记者的努力或者几篇有分量的稿件,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媒体竞争的需要。现阶段广播新闻编辑要具备什么样的编辑能力?除了传统的对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如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较好的文字表达和良好的新闻敏感以外,笔者以为,还要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塑造上下功夫:

1.稿件选择的综合判断能力

网络、同城媒体、外地媒体信息纷至沓来,该如何选择?这考验着新闻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对媒体编辑战略的理解力。对一条信息的综合判断越准确,处理编排就越到位,在竞争中越能处于有利地位。选择判断力的养成,摒弃的是编辑单纯“来料加工”的粗浅编辑模式,除了能判断信息的真假外,更考察编辑的社会认知能力,熟知社会脉动才能把握社会热点,知道听众想什么,才可能在编辑工作中“投其所好”,通过稿件的选择和丰富的信息搭配,满足听众的需求。

2.稿件处理的整合表现能力

对稿件的整合表现能力,是目前广播新闻编辑最需要加强的能力。对同一个信息,甲媒体从A角度报道,乙媒体从B角度报道,丙媒体从C角度报道,各有侧重,却都不全面,或者重点不突出。在此情况下,编辑如何裁剪?外埠媒体的报道可能只是报道了事件的现时状态,而听众需要知道它的全貌;通讯社的报道与本地听众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或者影响?需要编辑在正确把握导向的前提下,进行纵向、横向联系,找准新闻资料的第二落点,整合表现。说到底,编辑的整合力是对各新闻要素的调配和利用能力,是编辑再创造能力的表现。编辑的整合表现能力亦可形成品牌,比如,目前被许多城市广播普遍采用的新闻点评节目。编辑整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广播新闻节目的高下。

当然,稿件处理的表现力还包括一些具体的编辑技巧,比如提要的拟定和概括、同题组合、详略搭配、资料的有目的选择等。

3.新闻创新的拓展策划能力

对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业界历来有争论,笔者以为,新闻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报道,就新闻编辑来说,所谓的新闻策划,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作放大处理,以引起受众的足够注意。至于“媒体谋事”(“新闻策划”)还是“媒体造事”(“策划新闻”),都应该以新闻价值和受众的需求为导向。新闻编辑的拓展策划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编辑发挥指挥部的作用,在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后,一方面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引导记者“定制”新闻,另一方面对新闻线索进行拓展,或者以新闻事件为由头,纵向追踪源头,横向展示事件不同侧面;或者集中同一时间内相关的新闻资源,寻找某类新闻背后的关联和逻辑,以创新性的表达,启迪受众。

二、广播新闻“内容为王”的操作误区

“内容为王”是新闻广播立台的根本,在具体操作中,目前的城市广播新闻却存在诸多不足:

1.认为“内容为王”就是信息的广泛罗列

至于信息是不是及时、有用则被忽略,致使传播的信息缺乏吸引力。广播新闻与平面、电视新闻最大的区别是灵活、机动,比如对时政会议的报道,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抓取庞杂信息中与听众生产生活最密切的一点,进行通俗化的阐释与解读,但在实际操作中,公文式的八股报道还占据主流,更有记者的稿件,通篇看不到一点生动气息,成为名副其实的“简报”。

2.“四季歌”式报道无新意

对一些季节性的新闻,有的广播新闻编辑采取“偷懒式”做法。比如,夏季来临,节目连线医生,提醒听众注意饮食安全。这样的生活新闻是需要的,但不应是毫无新闻性的常识传递,即使是介绍常识的新闻也应该做出新意,才能吸引听众。

3.在“大事”上不懂如何发声

广播新闻需要本土化、贴近性的新闻,但这并不排斥城市广播放眼全国,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市民生活的大事件,比如重要决定、法规、政策等进行本土化解读。然而,因为广播新闻编辑整合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造成每逢“大事”不发声的尴尬,或者只是链接网络稿件。

广播新闻冗杂,主题不鲜明,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没有信息含量的空话、套话连篇,时效性差,难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原因在于,广播新闻编辑片面理解“内容为王”。没有“服务为本”的意识,“内容为王”就不到位。

三、难得最是好编辑

对包括城市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来说,编辑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内容质量的高低。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在《难得最是好编辑》一文中,曾对媒体编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相当精到的评价。他说:“从微观层面讲,所有稿件都要经过编辑加工这道流程;从中观层面讲,各类题材、体裁的报道都要经过编辑的统筹安排;从宏观层面讲,编辑工作体现明确导向,反映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倾向……可以说,有好编辑,稿件就可以点石成金;有好编辑,就有好点子、好策划、好版面;好编辑尤其是好主编,是媒体难得的人才。”

编辑——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编辑,绝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删删改改的“文字匠”、裁裁剪剪的“缝纫工”,而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设计师、策划师、经营者,在各种新闻传播活动中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好编辑之“好”,在于其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将编辑能力运用到编辑工作的实务之中。

城市广播新闻编辑须避免两点欠缺:

1.把讲政治等同于“按官位编排新闻”

在城市广播新闻的编辑工作中,模式化、程序化氛围浓重,有的编辑把“领导排序”当成工作要领,编辑思维上好大喜功,喜欢拿大人物唬人,不善于从行政报道中寻找民生视角。官大不一定事大,事大不一定有新鲜感,关键是要有新闻价值,与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记者盯着网络热点,没有找到好的角度和观点,“炒剩饭”。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广播“唯量是取”的考核机制有关,更与编辑对整档新闻的质量把控和稿件取舍有密切的关系。

2.眼力的局限阻碍了编辑质量

目前,城市广播编辑大多是由老记者担任,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编辑培养体系。记者可以做编辑,但合格的记者不等于合格的编辑,编辑工作有与记者不同的素质要求,要有更无私的胸怀,更民生的眼界,更广阔的视角,这正是美国著名编辑人舒斯特认为的“真正有创造力的编辑人必须成为了解专家的专家”。

就新闻编辑力来说,一些城市广播新闻编辑能力不够,基础不扎实:一是以电脑为师,满足简单的剪贴,不学习,不接受新思维和新表现方式,越来越浮躁;二是思维迟钝,眼力不到位,缺少“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把就抓住”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三是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网络渠道畅通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方便,但要为己所用,是“用”不是“搬”,让网络等各种渠道信息顺着编辑思维走,是一种编辑能力,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章法,破坏的是广播新闻的内容定位。而寻找不同的角度,让既有材料平中出奇,关系到稿件能不能让听众产生新鲜感。

当下,新闻改革不断深化,大众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编辑的创新显得愈发重要。广播新闻编辑面对众多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的稿件时,如何从思想、政治、事实等多角度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估,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整合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贴近民生的节目内容,是编辑的责任,更是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