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青春桂林"凝聚青年人 基层共青团的"新媒体突围"

2015年10月26日0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基层共青团的一次“新媒体突围”

  当下,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联系、服务、引导青年已成为全团共识,各地共青团组织也在积极开设新媒体平台。

  团桂林市委的微信公号“青春桂林”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年轻人提供本地服务资讯,借助外力生产优质内容等方式,实现了凝聚、吸引、服务青年的“新媒体逆袭”。

  “接地气”救了“青春桂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潘安泉没有想到,自己随手上传的两张照片,竟然为自己和好友带来了“大福利”。

  9月的一天,刚刚结束军训的潘安泉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稍息,立正!选出你心目中的“最美军姿”》。这条由“青春桂林”推送的微信消息称,桂林的大学生只要晒出自己的军训照片即可参与“最美军姿”评选活动,前10名可获得价值数千元的代金券。

  于是,潘安泉随手上传了两张自己的参赛照片。和他一样被吸引的,还有300多位桂林的大学生以及4000多位他们的亲朋好友。虽然目前已经收获近两万粉丝,但在刚注册时,“青春桂林”微信公号远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用团桂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磊的话说,当时是跟风做的:“看着别人有,我们也就跟着申请了‘桂林共青团’这个号,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跟风之后,对新媒体运营的迷茫也随之而来。

  蒋磊回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重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桂林共青团”的内容基本是自娱自乐,自己编自己看。“没什么外人会关注,也没有推广意识”。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共青团组织建立新媒体平台以后,普遍面临的共同疑惑:发什么才能吸引年轻人?共青团的新媒体怎么做好?

  改变,来自运营思维的变化。2014年9月,蒋磊作为团桂林市委新媒体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团广西区委组织的新媒体培训班,他逐渐明白要想吸引年轻人,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来运营团的新媒体,应该更加“接地气”。

  改变的第一步——公号名称从“桂林共青团”改为“青春桂林”。在具体内容方面,“青春桂林”开始逐步减少各种日常会议、通知性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本地资讯和服务类信息,例如《在桂林的秋天遇见你,我一定带你去这些地方》等。“青春桂林”还通过“最美军姿”等线上线下活动,增强共青团微信与年轻人的互动。今年7月开始尝试的“视频街访”就将镜头对准桂林街头的年轻人,让他们来谈论自己在桂林的生活。

  总结运营“青春桂林”的经验,蒋磊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接地气”:共青团的新媒体推送的内容都应该是年轻人喜欢谈论的,有人情味儿,他们才会关注。

  “能吸引年轻人才是关键”

  近两年,中国青年报逐渐推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只到地州市一级)的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排行榜,通过阅读数、转化率等数据,直观呈现和展示各地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情况。

  团桂林市委副书记张圆认为,应该把榜单和排名当成一种工作压力,而不是竞争。“争第一不重要,能吸引年轻人,才是最关键的”。

  今年4月14日,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此后,“青春桂林”联合长沙、成都等地方共青团,合作开展“七团联播”,连续一周,每天都在各自的微信公号中推送相同的文章——《中国那么大,带你去看看》,每一条微信内容分别介绍自己城市的旅游情况。

  “七团联播”竟然取得了“一城发布、六城呼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也给当地的旅游带来了利好影响。桂林市旅游局的负责人曾说,与以往花几十万元去做专门的旅游推介会相比,这样跟其他城市的团委微信公号的联动,效果会更好。

  目前,“青春桂林”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曾两次在本报出品的《全国中央及省级团委微信公号排行榜》中名列全国地市级团组织第一名,实现“逆袭”。

  然而,一些瓶颈依然制约着“青春桂林”的新媒体建设。现实的困难在于专业运营团队的缺乏。蒋磊认为,共青团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手段服务青年,最好由专门的团队运营新媒体平台。但目前不管是地市级共青团,还是基层团委,人手都不够用,不可能让几个人专门做新媒体的运营推广。

  “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我们要建设好新媒体,就更需要借助外力。”蒋磊说。(王林)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