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寿川>>新闻阅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人民日报文艺宣传高品质的生动展示

——本报副刊“抗战中的文艺”纪念专版评析

寿  川

2015年11月05日1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9·3”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脚步渐行渐近,本报纪念抗战的报道也渐入高潮。其中,文艺副刊“铭记”栏目推出的8块“抗战中的文艺”专版甚为抢眼。从8月24日起至8月31日,每天整版连日推出。通过对抗战期间音乐、小说、戏剧、诗歌、电影、摄影、美术、文学等不同文艺形式的回溯,撷取各个领域最闪亮的文艺事件与人物,重温抗战历程,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文艺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纪念活动报道拓展了“疆域”,增添了视角,策划、内容、形式与史诗般的呈现和文艺特有的感染力融为一体,品质的上乘与版式的精良,为这份永远的铭记赋予了珍存价值,成为了本报纪念抗战宣传大潮中耀眼的浪花。

突出主题 浑然一体

这组报道的一大特点是策划水平高出一筹。这是一次特别的策划。文艺是那个年代为民族精神呐喊的号角,八年抗战,山河悲泣,草木哀鸣,文艺战士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画卷、镜头等为武器,记录中华儿女面对家园沦陷的悲痛与抗争,反映奋勇抗战的独特战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报以“抗战中的文艺”为策划选题意义非同一般。这些版面,视野开阔,视角多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从音乐、小说、戏剧、诗歌、美术、电影、摄影、文学8个方面,解读文艺在抗战中所起的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突出作用,8个整版、8类内容,沧海拾珠,披沙拣金,那些尘封记忆、幕后揭秘、作者再访、作品重温,都让人们又一次感受到那个时代震撼人心的怒吼,触摸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魂。像《义勇军进行曲》的战时传播、对《救亡进行曲》曲作者孙慎的采访、小说《战争和人》作者王火的追忆、名人诗歌的重温、秦怡的深情回忆、王雁缅怀父亲沙飞等,在抗战主题的统领下,8块版犹如一部大型纪念抗战交响乐,每一乐章内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它们都烘托同一主题,从策划到内容、从思想到风格、从标题到配图,环环相连,浑然一体,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感,代表了人民日报大型主题宣传策划的高水平。

注重品质 诗意表达

这组报道的另一大特点是文章篇篇精彩,有的谈凝聚民族精神,有的思考对未来的昭示作用,有的归纳对当今的启示,有的解析作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愫和对文艺使命的宣示与担当。以8月24日《从战歌到凯歌》一文为例,文章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从1935年诞生到成为开国大典上的代国歌,从《义勇军进行曲》的中外传唱到80年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声音图腾的传播历程,仅仅1700多字,将80年的时间跨度、重要历史节点和鲜为人知的史实进行高度凝炼,将《义勇军进行曲》从战歌到凯歌再到国歌的演变呈现给读者,史料丰富,视野开阔,文字精当,又饱含深情,展示了人民日报文艺宣传的高品质。

通读8个版,把各版大标题读一遍,就如朗诵铿锵激越的诗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情感表达的精准把握,奔涌着澎湃的血热激情。《唱出我们的众志成城》《战争不让作家走开》《烽火照亮舞台春秋》《山河奔涌怒吼的诗行》《光影激荡不屈的灵魂》《摄下生死场的悲怆瞬间》《绘出烽火中的丹青画卷》《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呐喊》,激扬文字调动起人们的视听神经,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更深湛到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生动的文章和诗一般的标题互为呼应,相得益彰,令人热血贲张,心灵受到震撼,升华起高涨的爱国热情。

精心制作 匠心独运

这8个专版统一策划、统一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精心、精当,为内容传播加分,具有视觉冲击力。

统一的题图——每个版都以万里长城、祖国山河为压题图片,加上“铭记”刊头,从视觉上将8块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整齐、统一、有序的版面架构。

精粹的引言——每个版的开头都有一小段编者的话,虽只有短短几行字,但像戏剧中的开场白、电影中的话外音,又像乐曲的前奏、小说的前言,对不同文艺样式在抗战中的作用高度概括、凝炼表达,言简意深,体现出编辑的匠心与功力,吸引人们阅读整版内容。

简要的年谱——在8块版中,有6块版都配发了简要的年谱,如24日、25日、26日、28日、29日、30日,不仅帮助读者对相关门类的抗战文艺作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和认识,同时也为版面语言增添了新元素,起到胜似图片的效果。8月31日的收官之作,整版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的时间主线,串起这些重要历史时刻诞生的文学作品,展现文艺战士的时代担当。

珍贵的照片——注重实物照片、历史照片的配发,不仅珍贵,也与版上的回顾氛围相契合。

抢救采访 丰满史料

这组报道还有一点比较可贵,那就是对老艺术家的采访、约稿,其中有《救亡进行曲》曲作者、99岁的孙慎,有小说《战争和人》“节振国系列”《外国八路》作者、91岁的王火,有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83岁的田本相,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94岁的刘厚生,93岁的著名演员秦怡,74岁的著名画家唐小禾,77岁的美术史研究学者周积寅等。聆听历史的亲历者讲述历史,对读者来说是何等的幸事!他们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发人深思,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令人敬仰,对文艺创新的探索给人启示。在为版面添彩、为报纸增分量的同时,更为抗战历史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体现出编辑们的用心良苦,可谓意在当下、功在后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本报副刊的这组策划,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画面感,以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带领读者重回烽火岁月,深刻感受文艺在那个时代发挥的号角作用,也让人们对文艺之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充满期待。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28期)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