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寿川>>新闻阅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策划挺周全 落实少亮点

——“简政放权‘对账单’”系列综述读后

寿  川

2015年11月06日13: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本报从6月24日起,推出“简政放权‘对账单’”系列综述,至7月12日已刊发8篇。此前,新闻协调部制定了详细方案,计划刊发10篇报道,聚焦今年上半年简政放权须完成的10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借专家之口、公众感受检视进展成效,发现突出问题,明晰下步工作。从已刊发的报道来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国务院简政放权改革举措进一步落实的有力推动,也为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

这组报道有三点值得肯定:

选题重要。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说明深化改革在2015年的重要性。今年如何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走好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意义重大。为此,国务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5月12日,又专门印发了《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阶段性部署和安排,并提出具体时间表。本报及时跟进,推出“简政放权‘对账单’”系列报道,通过对上半年工作的检视,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推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工作的具体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方案全面。新闻协调部的策划方案,从报道要求、重点内容到具体安排,思路清晰,使记者、编辑有章可循。稿件由经社部、政文部负责采写,总编室负责版面安排,开篇时“编者的话”由新闻协调部负责,体现出协同作战的报道特点。

文字简明。简政放权,一个“简”字是关键字,本报的报道用短文的形式,也契合了“简”意。如系列综述的首篇,即6月24日头版头条刊发的《普遍降费——让百姓普获实惠》质量较高,文章用小故事切入,用鲜活实例做支撑,注重反映百姓对“普遍降费”的亲身感受,亲切自然地把读者带入“简政放权”这个“大”语境中,使读者感到自己的生活与国家政务产生了关联,进而引发阅读兴趣。

但读了这组报道,感到尚不解渴,思之有四条建议:

能否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报道方案提出,以小切口、大话题,用鲜活的实例、生动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数据,讲好简政放权新故事,不仅突出国务院方案要求、进展成效、下步工作,还要有具体实例、专家评点和公众感受。见报稿有的没有讲好简政放权新故事,写成了干巴巴的工作性报道,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能否把版面做得更漂亮?编辑版面时,有很多编辑手段可以提升效果。如能通过提要、图表、图示等展示简政放权成果,像报道方案要求的那样,“注重可视化报道,可将相关数据等以‘账单’形式呈现”,也许更有吸引力。但现在的版面处理泛泛一般,既缺少“抓人”的标题,也缺少有特色的版面元素的配合。

能否把体现方案抓得更扎实?这组报道从整体来看感觉没有将报道方案做实,可能有版面紧张、多部门配合不畅等原因,但出现了采与编在落实方案过程中流程“环环减效”的情况,说明我们的流程和管理有漏洞。从“1+1”模式的成熟运作、系列报道的部际联手,到今年“中央厨房”的创新尝试,都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形式可视化方面的探索,体现了新形势下媒体集团作战、流水作业的生产趋势,值得肯定。但这组报道是否存在策采编发沟通不畅、无人全程负责的问题,值得检视。

能否把出版节奏排得更紧凑?系列报道从6月24日到7月12日共刊发8篇文章,距计划的10篇还差2篇,时间拖得比较长。生活日日新,版面天天出,许多重要新闻会抢读者眼球。缺少了连续性,文章又不太可读,读者对简政放权的报道自然印象不深。

这组报道启示我们:有了好的方案,如何落实并收到最佳传播效果,需要策采编发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如果记者写稿时故事讲得生动一点、编辑编稿时编辑手段精彩一点、版面排版时可视化元素多用一点,可能传播效果会大不一样。努力创新、不甘平庸,应该成为每位记者、编辑对过手稿件的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报才能永远行进在创新的道路上,才能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23期)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