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李凯>>新闻阅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以主动引导之“为” 彰主流媒体之“位”

——评本报关于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

李  凯

2015年11月06日13: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8月12日22时52分许,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以下称“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一时间国内外舆论极度关注。由于事故现场危化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视频、消息等广泛传播,这次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尤为复杂。

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对议论纷纷的舆论状态,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如何作为引人关注。从报道情况看,本报秉持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刊登报道澄清事实,发表评论引导舆论,发挥了“定盘星”的作用。这是近年来本报突发事件报道的又一成功案例,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突发事件来了,传统主流媒体要不要有所作为?

有人说,现在新媒体那么多,信息渠道那么广,突发事件来了,传统主流媒体能干什么?快不过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也快不过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我们人民日报怎么办?

要不要有所作为?当然要。不能缺位,不能失语,已是共识,也是近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报道事件真相是我们的职责和担当。

在这次事故发生的当夜,本报驻天津分社记者立即赶赴现场,第二天8月13日一早读者就在4版看到了报道,同时头版“今日谈”也提到此事件,并发出“守住脚下的安全防线”的呼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本报每天都有对事故现场处置和救援的报道。比如,在8月14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事故的重要指示、批示,同时在显著位置还刊发了一张图片,直观反映对受伤群众的救治情况。8月17日,本报在6版拿出1/3版面,开设了“连线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专栏,集纳来自各方面的最新消息,既是对社会关切的有力回应,又积极主动引导了舆论。可以说,我们这次的报道是反应迅速、积极有效的。如果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好,媒体也会成为舆论焦点。像天津卫视当晚囿于规定未能及时播出事故报道,成为舆论非议的众矢之的,就是一个教训。

面对复杂舆情,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关键点上作为?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论生态和格局中,传统主流媒体的方位在哪里?要看到两个优势还存在:一个权威性,一个公信力,它们是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相比能够充分赢得公众的重要优势。

正因为有这两大优势,我们可以从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获得启示,传统主流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需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求真。这是所有媒体都在做的,也是公众关心的。我们有我们获取信息的优势。在包括灾难报道等在内的各种重大事件报道中,本报既要把固有的信息渠道优势发挥好,也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独特信息渠道,这样,在保证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也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从而做到发挥“喉舌”作用与发挥“耳目”作用的统一。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以后,本报每天都有对现场处理、伤员救治、环境监测、事故调查等方面的报道或评论,少则一两条,多则近十条,通过连续不断的报道,向读者和公众报告了当时当地的真实状况。

——解疑。每当大事发生,尤其是面对负面新闻,公众必然会有很多疑问,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作为主流媒体,需要挺身而出,不仅要直面公众疑问,更要以直白的话语、公众能听得懂的方式来作出回答。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针对公众担忧和舆论质疑,本报在4版连续推出多篇正面回应报道,有效地发挥了解疑释惑、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像14日的《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四问详解》一文,编辑把公众最为关心的伤亡损失、事件起因、救援进展、安置保障等方面的疑问,直接做成了小标题。这种直面问题、正面回应的方式,化解了各方疑虑,赢得了公众信任。事故发生后,各媒体都在“解疑”,但人民日报的解疑不同凡响,因为我们代表了党的声音、代表了中央声音,权威度高,可信度强,因此快速发声意义重大。随后几天,本报继续就公众关注的问题组织报道,像15日的《天津港事故三大关注直击》、16日的《氰化物未对隔离区外的空气和水造成污染》、19日的《天津港事故公众关注追踪》、20日的《专家称现场不具生成“神经性毒气”条件》、21日的《该河段水中未检出氰化物》等,都收到了积极良好的社会效果。

——辟谣。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过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从发生到信息公开的“窗口期”内,往往就是猜测和传言包括谣言产生的时段。作为主流媒体,我们的职责就在于要通过及时公开、权威准确的报道,发挥以正视听、帮助政府传播真实信息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本报提升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各种谣言传播,而且个别谣言还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外影响。有鉴于此,本报迅速反应,果断出手,在14日4版的“微求证”栏目集中刊发了三篇报道,针对网传有害气体向北京扩散、“34”“35”是死亡人数“责任界线”、官员阻止境外记者采访等不实消息,作出解释回应,及时阻止了这些传言的进一步传播。16日,4版又刊发消息,对所谓城管抢夺志愿者物资的传言作出澄清。总体而言,本报在这次报道中辟谣功能表现突出,这些又快又准的报道,有力有效地澄清了事实,遏止了谣言,凸显了“大事面前看党报”的独特地位。

——疏导。疏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示政府部门尽快回应公众关切,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意识并要有所行动;二是疏导公众不满、恐慌、惊疑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理解政府、控制情绪、理性发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疏导就是说服、劝服,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在这次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本报就安全意识、社会信任等话题推出的多篇稿件,如《应对突发事件,“信任共同体”很重要》《辟谣时,不妨多些大白话》《事故处置呼唤“第二力量”》等评论文章,对政府和公众都发挥了很好的疏导效果,体现了很强的建设性作用。另外,疏导也要做到“会说话”,在分析舆情实际和公众情绪的基础上进行议题设置,明白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在这次报道中,本报在初期推出大量报道和言论,顺应公众需要,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到了后期,从20日至24日,本报在4版“点赞中国”栏目连发4篇报道,对全力参与救援的天津消防战士、医务人员、后方志愿者、部队官兵等,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褒扬,以大量充满正能量的报道实现了疏导重心的平顺衔接。

传统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怎么作为方有为?

总结这次报道,有几条具体做法值得今后在报道中借鉴。

连续发声壮大评论声势。评论历来是本报的强项和优势,在客观报道的同时,通过评论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次事故发生后,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推出报道,占据时效快、来源广、内容海量的优势,本报扬长避短,就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安全意识问题,连续推出《守住脚下的安全防线》《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安全发展要用实践说话》《什么都比不上“安全第一”》《更安全是最好的祭悼》等多篇评论,深刻透彻地论述了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向包括天津港在内的相关企业发出了有力的警示和提醒。特别是17日“人民时评”栏目推出的《应对突发事件,“信任共同体”很重要》一文,就建立社会信任进行评析,呼吁政府、媒体、公众等社会各方形成“信任共同体”,一起面对天灾人祸,文章准确地抓住了当下公众情绪的聚焦点,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回应,公众纷纷为之点赞。

深度报道回应公众关切。深度报道有多种形式,如连续报道、集纳式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这也是报纸的强项之一,在报道动态消息的同时,有深度、连续性、集纳式的报道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深层信息需求。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以后,本报连续推出了多篇解释性报道,在事件处置不同阶段,紧扣公众关心的不同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专家,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又开辟专栏进行了集纳式报道,做得及时、充分、到位。

善用图片图表直观呈现。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一张好的图片往往能够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眼球至关重要。这次事故发生后,本报在推出大量文字报道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使用表现现场处置、医疗救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新闻图片,既增加了报道的信息量,又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本报还注意了图表的制作,直观呈现报道重点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如18日4版以图表清晰准确呈现信息(见下图)的做法,就起到了更好地吸引读者,从而有效地引领读者的积极作用。

善借新媒体同频共振。本报这次报道,还充分利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积极有力回应公众关切,和报纸一起同频共振,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为事故处置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在当前新媒体受众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我们的报道必须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充分做到“一鱼多吃”,从二次传播走向多次传播。目前,我们的“两微一端”在新媒体受众中影响日隆、举足轻重,这是吸引和争夺受众“眼球”的宝贵资源。这次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新媒体用好了,完全可以实现“倍数效应”,几何级地扩大本报报道影响力。

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本报这次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是成功的、有效的,彰显了传统主流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复杂舆情生态时积极作为的良好状态。从这次报道可以看出,只有找准方位、把握定位,扬长避短,我们才能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大有作为;另一方面,也只有有所作为、提升技巧、日积月累,才能增强公信力,在舆论场中巩固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27期)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