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网络媒体记者"转正"影响几何? 难题增多责任增大

刘峣

2015年11月12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网媒记者转正影响几何?

  网站记者陆续拿证

  日前,近600名网站记者光荣“转正”,拿到了记者证。

  1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北京联合举行仪式,为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的首批594名记者发放了新闻记者证。据网信办传播局局长姜军介绍,两年之内,网站符合资质、个人通过审核的,将争取全部发放记者证。

  不过,网络记者证并非“敞开了发”。根据规定,目前能够获得新闻记者证的新闻网站仅限于200多家国家一类新闻网站,具备独立编发自采新闻的资质,属于二类资质的商业门户网站并不在其中。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万名持证记者,其中新闻网站记者仅有1183人。此轮网络记者领证后,这一数字将有显著增长,网络记者也将成为颇具规模的记者群体之一。

  在颁发网络记者证的同时,对整个互联网新闻行业的规范管理也正在进行。据悉,国家网信办正同相关部门着手,建立网络新闻信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记者证不同,这一资格准入制度将具有普适性。包括商业网站在内的“小编”们,都必须通过相关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姜军表示,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才能拥有什么样的权力。主管部门将加大对“无证采访”行为的查处和规范。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新闻网站而言,拿到记者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毫无疑问,拥有了采访权,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广阔的报道空间。此前,采访权的掣肘让新闻网站始终无法“光明正大”地与传统媒体同享新闻资源。有研究者认为,将新闻网站的从业者人员纳入新闻采编队伍管理,正是用制度化方式来确认其职业地位,推动其职业认证,提高其职业门槛。

  更大的权力,往往意味着一视同仁甚至更高的要求。此前,网信办负责人表示,对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的管理,是一个标准、一个要求。而对于已发证的网络新闻记者,将按照《新闻记者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管理,还要结合网络媒体特点,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对暂时无缘记者证的商业网站,其实影响有限。在没有采访权的基础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事实上已经探索并具备了很强的信息采编能力。

  新闻与信息的分化,正成为中国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场景。拥有采访权的传统媒体,面临困境的原因,其一便是信息采编和处理能力上的相对弱势。如今,商业网站已经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产品,利用用户生产海量信息,并利用编辑工具对新闻进行加工,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信息中枢地位。采访资格对商业网站而言,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难题增多责任增大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采访权的价值必须通过信息的采编能力来得到实现。因此,新闻网站在“喜大普奔”的同时,更需要好好练练十项全能的本领。

  舆论阵地的转移是新闻网站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更年轻、更重要的舆论阵地。对媒体而言,如何抢占新阵地、在新的舆论场发声,既事关自己的安身立命,更关乎社会的合理有序运行。正如网信办副主任徐麟所言,希望首批领证的网站和记者要当好网上舆论阵地的“领头羊”,新闻网站要切实负起责任,继续当好网上正能量的“策源地”、网信阵地的“排头兵”。

  拥有了采访权的同时,网站记者也带上了新闻职业的“紧箍咒”,关于专业素养、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又多了一层。

  一方面,专业能力的不足容易造成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网络媒体的记者普遍较年轻,缺乏职业经验,更容易面临采访过程中的失误与风险;另一方面,新闻网站要比传统媒体更多地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和主导,因而容易出现“标题党”和“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现象。前者有正站在“枪口”上的个别商业网站,后者则有21世纪网的前车之鉴。

  因此,新闻网站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仍需要倚靠内外力量的共同促进,记者证的颁发,可以视作是一种激励与责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