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一只虾”能翻多大浪头?

朱德泉

2015年11月13日13:43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刚过去的黄金周,“两微”被“一只虾”刷屏了。舆情由此而传导发酵,“天价虾”议题随之“攻陷”网站和报纸,“一只虾”搅动起滔天巨浪,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真切的蝴蝶效应。

这不由让人想起2010年12月,一名突尼斯小贩的自焚致死,最终点燃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颜色革命”的惨痛教训。虽然两者的性质、产生背景及介入外力有根本不同,但研究“这只虾”的实体处置得失及舆情传导机制的内在逻辑,很有现实意义。

“天价虾”事件的传播,是社交媒体主导的一次全民传播的案例,在官微选推、大V接力、网民转发、平媒追踪、弥漫传播中快速实现话题化传播、标签化记忆和娱乐化传导。

10月4日晚,四川游客肖先生在青岛善德烧烤店遭遇38元一只的“天价虾”,当晚9点56分,这名事主的女儿用一个新账号发了第一条微博,不足60字,乞求“万能的微博转起来”。5日上午9点45分,@青岛交通广播FM987率先转发,引起部分官微、大V转发,形成“葡萄藤式传播”的几个主干,游客家乡的报纸跟进追踪又源源不断还原事件,产生新的内容传播。随着主干、支干、次干的复式传导,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内容的各自扩散、相互传导,迅速发酵成一起手机用户到达率超强的公众事件。这其中快速形成的议题话题化设置、图片及“天价虾”短语的标签化记忆,不断刺激公众观感、段子手内容的再创作,形成娱乐化的蒙面狂欢、病毒式营销,并对“好客山东”、青岛城市品牌形象进行负面化的延伸解读。

应对社交媒体的滔天巨浪,需要舆情会商协调机制和实体快速处置机制双管齐下、交互运行,准确地进行议题设置,防止传播偏向引发的次生舆情灾害。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管控的最主要能力是议题设置能力。而现实的情况是,管网的管不了实体部门,实体部门往往不太懂网。责任主体单一还好办,职能一交叉就会出现公共盲区,谁也不主动揽过,非得最高层出手才能解开这团乱麻。

反思“天价虾”事件处置过程,纠纷当晚派出所调解,由于这不属于公安执法范围,公安也只能调解,并且把餐费从1500多元调解到800元。但是,面对网络质疑,公安应对及一些账号只为化解公安舆情而讲了不少过头话,这些过头话引发一些次生舆情灾害。毕竟,与这家店同类的纠纷屡屡出现,公安一味消极处置、被动应付而没有主动向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舆情预警。

这件事情被定性为价格欺诈,最关键的职能部门青岛市北区物价局第一时间不作为,事后不发声,使舆论把对“天价虾”的质疑转向对公权力的质疑,使整个城市为一个部门的不作为“背书”。

在“天价虾”事件前后,青岛还有一起“天价蟹”事件在网上发酵。管理部门市北区特色街管委会在10月7日通过官微@青岛特色街进行了初步回应,称调取了酒店监控录像和顾客消费菜单。经初步调查,该酒店菜品明码标价,凡需称重物品均当顾客面进行了现场称重,下一步将进一步调查。虽然这次回应比较及时,也晒出了店家进货单,但由于没有公开录像,并且没有与当地媒体协同发声,没有继续发声,因此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在整个青岛旅游信任危机中的一次主动议题设置机会。若不是三天后北京媒体主动采访管委会,“帝王蟹”不是“霸王蟹”的真相就不会被周知。

面对重大舆情事件,实体部门的快速处置机制与舆情会商机制必须双管齐下,紧密协同。实情决定舆情,任何对舆情的研判和把握都需要实事求是,都必须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舆情槽点做出第一时间的舆情处置决策。而舆情会商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城市的中枢机构总体协调,进行制度化设计,否则就会屡失先机,被动挨打。必须有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的舆情会商机制,各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决策。会商机制还要吸收当地主流媒体、舆情专家参与,借助大众化媒体、专业化处置的引导力、传播力主导议题设置。

社交媒体时代,“一只虾”也能掀起大浪头,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劈波斩浪。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来自线上线下两方面。这不仅取决于单一部门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府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执行的能力。这一点,知易行难,但再难,也要做下去。这是青岛“一只虾”带给我们的深刻警示。

(作者为大众网总编辑)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