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中,旁听生们正在接受学长训斥,他们后来才知道这是设计好的环节。
真人秀不真,以前只是对明星真人秀的质疑,如今连普通人,也就是所谓“素人”参与的真人秀,也遭到“表演痕迹太重”的评价。上周六晚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因播出内容中大一新生们频频与明星老师斗嘴争辩,甚至还在新生晚会上上演表白戏码,而被观众批评“假得像在看偶像剧”。
还原 戏码多多 高潮迭起
《一年级·大学季》并没有延续去年第一季时在小学校园的拍摄,而是采取了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在全国范围内挑选8位旁听生,与上戏大一新生组成“表演实验班”,着重记录这个全新大一新生班级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拍摄对象从小学生变成了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节目从一开始就似乎变得与“真实记录”越来越远。
已播出的两期节目,先后出现学生面临“甄别制”被淘汰、逃学走失、学生间互生情愫、老师假装争吵、学生老师对呛等诸多“戏码”,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节目时间,戏剧冲突高潮迭起,毫不亚于电视剧。有观众在看到两位新生首次见面、经过唯美处理的画面时,就怀疑自己看的是韩国偶像剧,而到了第二期居然就出现了表白环节,更是让观众们觉得节目组明显在“凑CP(配对)”。在黄志忠、佟大为等明星老师佯装争吵、给学生出表演课题目的桥段里,有观众怀疑老师和学生有过提前沟通,还把学生们看似笑场的画面截屏,直指真人秀太假,“一定事先有台本”。
这种对节目真实性的质疑持续蔓延,甚至有矛头直指其中个别学生。第二期节目里,上戏大一正式生袁雨萱与佟大为当堂对质,也被观众认为“强出头抢风头”,“不够尊师重道,不合理”,还在网络上发起了“袁雨萱滚出‘一年级’”的话题。
回应 一个星期的故事剪一集
面对网络上的频繁质疑,置身其中的明星老师们首先发声,佟大为和黄志忠先后表示,“佯装争吵给表演课出题”的桥段,确实是老师们临时起意,在决定后也并没有对过台词。黄志忠还临时“给自己加戏”,在教室摔了凳子,“从教室出来后因为情绪太激动,还找导演组要了速效救心丸来吃。”
《一年级·大学季》总导演徐晴则表示,节目组对节目进程的介入,主要体现在大框架上,“节目组确定和上戏合作后,由上戏方面的专业教师负责主要的课程设计,表演课这个部分也是导演组在前期调研时,了解到上戏曾经有过这种教学方法,而学生们是没法提前知道并‘配合演戏’的。”至于节目呈现出的“CP”情节,徐晴透露这是由于节目时长有限,每一集剪辑出来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至少一个星期的故事,而新生晚会的表白环节,则是在拍摄开始后的一个月才出现的,“至于年轻人的感情状况为什么这么快,我们无法回答,我们负责的就是记录而已。”
徐晴介绍,《一年级·大学季》的素材成片比达到2000:1,节目组在上戏的校园、寝室、教室等多处安放了高清监控摄像头,并不像大部分的真人秀采取固定摄像头跟拍的方式记录,“时间一长,学生和明星老师们都会忘记摄像机的存在,而表演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据透露,拍摄过程中明星老师袁姗姗就因为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差点在镜头前换衣服。“我们的处理主要是在后期剪辑的层面,每一集会按照情感点、小高潮设定、爆发点来结构。”在她看来,这种后期根据素材剪辑的手法,显然不同于前期有剧本进行的拍摄,整体上还是接近真实记录的。
探因 素人“加料”才好看
对《一年级·大学季》而言,被拍摄的主体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变成了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在评论人“纳兰惊梦”看来,这种拍摄对象的限制,会导致观众在观看时不自觉地考虑到这个因素,“多少都会怀疑他们是在演。”
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也认可这一观点,在他看来,这种“素人加明星”的真人秀,采用了结构化真人秀的类型,“强调的是真实,就是拿着普通人的生活来做戏剧化的处理。”但由于节目设定的表演实验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而学生们也大多具有各种影视表演经验,“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学生和明星老师的表演痕迹就很容易被人诟病。”
在他看来,明星的参与让节目的真实性打了折扣,但“纯素人的真人秀在国内很难做到,必须要靠明星来增加看点和吸引力。”据他介绍,完全由普通人参与的真人秀(即真正意义上的“素人真人秀”)在国外也有过,像比较知名的《老大哥》就是这个类型,但由于素人天然没有明星的吸引力,要增加收视就必须在剧情架构和游戏规则上增加看点,比如巨额奖金和严密的淘汰机制,人们看的就是素人之间不顾脸面的争抢、争斗。“但这种经验显然并不适合提倡正面导向的国内收视环境。”彭侃认为,国内的节目制作只能在真实性和剧情化上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国内真人秀对真实性确实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主要还是看观众的接受度如何了。”(记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