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传统新闻机构加速拥抱新科技 "UGC"难以替代"PGC"

2015年11月19日07:4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传统“PGC”,绝不可替代

国际视通的工作人员在非洲电视台进行项目验收。国际视通供图

11月11日~12日,第五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VMF2015)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中央电视台、美联社、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推特、肯尼亚广播公司等23家国内外媒体和机构代表,以及多位驻京外媒代表、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媒体,连通世界”的主题,共同探讨媒体发展的新思路,分享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结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虽然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用户生成内容(UGC)异军突起,成为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UGC在质量、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都很难取代PGC(专业生成内容)。并且,随着传统媒体对公众新闻消费习惯变化的适应,以及通过更多手段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传统媒体将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提供高质量信息

汤森路透视频及图片全球总监约翰·普鲁曼说,人人都能成为新闻见证者,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记者。记者的职业价值在于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内容,这一点不容忽视。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改革处研究员李海东认为,人们在满足了对信息的基本需求之后,会希望继续获得更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更高质量的信息,目前这方面UGC是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还必须由电视台、通讯社这样的专业机构提供,如果电视台、通讯社能够把这个优势牢牢抓住的话,就能在未来市场中继续保持一个强势地位。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副总监刘舸用实例介绍了PGC与UGC的不同:“央视新闻频道是国家的新闻频道,主要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因此提供正确的素材非常重要。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负面报道,比如北京空气污染等,但我们处理这些新闻的时候,不仅会谈正在发生什么,给一些事实,同时我们还会讲述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如果我们采取行动的话,未来能够得到怎样的改善。”

在对外传播方面,更是需要专业机构的运作和努力。2010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我国首家国际视频新闻通讯机构——央视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视通)。“在中国有一句话叫‘有大事看央视’。成立5年来,国际视通依托央视强大的新闻采集报道网络,努力提供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最具权威性和全面的中国新闻。现在国际视通不仅成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窗口,而且有力保障和强化了央视的传播优势。”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毅表示。

据李毅介绍,目前国际视通每天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发布系统”(GDS)以及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合作渠道,实现日均视频新闻发布量80余条,多语种发稿130余条,全天24小时发稿。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国际视通还推出了定制新闻服务,目前开通了“非洲视频传输渠道”和“丝路新闻传播”两个项目。

加速拥抱新科技

面对UGC的冲击,各大传统新闻机构正加速拥抱新科技,提高自身竞争力。

此次论坛上有一个特别的发布环节,即国际视通最新版的GDS宣布上线,用户体验将更趋完善。事实上,2010年12月25日,国际视通开始了视频新闻发稿,当时GDS测试版上线,在过去几年,GDS系统一直在不断更新升级:2011年,实现了视频新闻分类下载等功能,也实现了多语种平台发稿;2012年更新了用户界面,并且在随后两年中完善了内容检索、语种分类等功能。

美联社高级副总裁兼执行总编凯瑟琳·卡洛尔介绍,美联社最近在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新闻报道中,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现场感。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说,新技术的发明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内容生产业态,越来越多的媒体都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图像、卫星地图照片等充实他们的报道内容,美联社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尝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吕岩梅看来,广电媒体在保障、提供基本电视服务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3D电视、互动电视等新业务、新业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的优势,积极利用宽带互联网大力拓展业务范围,不仅是广播电视节目服务,还要发展综合信息服务,重点发展宽带接入服务。”

赵子忠认为,未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将使真正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成为可能,新闻机构提供的内容将更加细分,从而带来更为根本性的行业裂变。(记者 杨雯)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