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日前在国内公映,作为一部科幻大片,免不了要被各方科学大神一通挑刺。其实,挑刺不是找茬,通过挑刺让各位读者获得些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目的。
《火星救援》的背景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30年实施的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在执行任务的第六天,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航天员乘组紧急撤离火星,返回地球。撤离过程中,航天员马克·沃特尼被狂风吹起的金属天线戳破了宇航服,身体受伤,宇航服内压力逐渐下降。昏倒的马克与队友们失去联系。马克孤身一人被遗弃在火星上。面对重重困难,马克进行了顽强自救,并利用遗弃的探路者号火星车重新与地面取得联系——当然,马克最后得救了。
在预告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达蒙饰演的植物学家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面临要在设计寿命一个月的舱室中生存四年的挑战,宣布如果他还想回地球,就得“把它科学出翔来”。
很多人都表示,编剧在作品中科学问题的细节处理上确实下足了功夫,“科学出翔来”所言不虚。然而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难免也有虚构与夸张的成分,下面就来盘点一下。
火星风暴子虚乌有
火星风暴是影片故事展开最重要的设定,然而由于火星上的气压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使是火星上的风速达到了160公里每小时,其实风力也就相当于地球上16公里每小时的风力,这点风也就能放个风筝。所以,电影中所描写的大风暴不可能出现。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都是带着太阳能电池板的,那受风面积得有多大,但在火星上生存10年都没问题。
火星行走和地球不一样
影片中,马克在火星上保持着地球般的移动方式是不科学的,因为现实中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NASA也曾做过设想,结论是要在火星上行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跳的方式进行大步移动,或是拖着脚进行小步移动——想一想阿波罗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方式,你就知道了。
太空辐射被无视了
如果真有宇航员被遗弃在火星,除了要解决吃的、喝的,他还面临什么威胁?答案是,高强度的太空辐射。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劳格斯登就指出:“这位植物学家可能会重病,即使他能够回家,也会在一年后死于癌症。”然而电影中却把这个严重威胁完全忽视了。
制水或许舍近求远
为了获得水,马克选择了从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氮和氢,之后把氢气与氧气混合在一起燃烧生成了水。这当然是可行的,但或许是舍近求远太麻烦了。不要忘了,科学家已经发现火星土壤中是含水的!虽然也许含量不大,并且只能以冰的形式存在。
火星飞船过于超前
电影中的宇宙飞船实在是太超前了,看起来既庞大又复杂而且成本也十分高昂。现实中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船,只需要电影中飞船的十分之一大就差不多够用了。有人戏称,那么大的飞船发射上天太耗费资金,美国国会不会批准,私企SpaceX做不到,中美合资或许才有一点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