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郑晓龙
关于与史实不符或者屡犯“常识性”错误的话题,自《芈月传》开播以来热度不断升温。抛开艺术创作和史实考证本质不同不谈,观众因一部大热电视剧掀起了关注历史的兴致,哪怕是带有娱乐性质的吐槽,也应该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一点小事”。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芈月传》相关主创。导演郑晓龙对于观众的“较真”反而格外高兴。他说,如果一部电视剧能重新激发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兴趣,重新回去翻史书,甚至形成街谈巷议的景象,自己“乐见其成”;而《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的态度是,即便从历史学者角度,也能理解和尊重艺术创作中的变通,“传统的戏曲剧目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今天对文艺作品,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宽容”。
历史顾问王子今: 史学家只是提意见,没有最终否决权
开播数日,好事的网友已经罗列了大大小小数十条差错,大到时间轴混乱,例如芈月跟黄歇实际年龄相差巨大,根本不可能青梅竹马;小到镜头一扫而过的一盘煎鱼,大王头上冕冠“串珠”的数量以及古装剧里最常见的古人说今语等等……“民间史学家”的知识和眼力让人刮目相看,《芈月传》是否存在如此多的“硬伤”呢?历史学家怎么看?
王子今身为历史专家,除了《芈月传》,还担任过电影《赤壁》、电视剧《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的相关顾问和信息咨询工作。一个长久存在的疑问是,既然大多影视作品都聘请了史学顾问,为何各种史实争议还会层出不穷?王子今介绍,身为学者,为影视剧做顾问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比如《赤壁》曾在剧组展示周瑜的服装造型,邀请专家来提意见;《汉武大帝》曾邀请他去讲课、审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如实提出修改意见,对最终的呈现方式并没有否决权。身为《芈月传》顾问,只是在剧本阶段审看剧本,在尽可能反映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剧中语言、对话、情节、器物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提示加以修改。虽然并未看过完成片,但王子今的感受是“剧组对历史问题是尊重和用心的,也努力想做好,只是今天的电视剧想要还原历史原貌,知识有误差在所难免”。
一般而言,史学家对于影视剧的“随意篡改”和“为我所用”一向是最深恶痛绝的。但是王子今的态度却平和得出人意料。他坦言,术业所在,对古装剧中的差错发现起来是最直接、最不满意的,这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史学家从来不看历史剧的原因所在。
王子今认为,众多历史题材的传统戏曲,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才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但它们对于后人的历史知识普及、精神传承、文化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中国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就从历史到史书到小说再到戏曲的情节变化中发现了著名的历史传播‘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所以今天对文艺作品中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宽容度。”
郑晓龙:质疑源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尽管已经有网友揶揄“《芈月传》有多少历史错误的问题应该改成有多少是符合历史的”,但风口浪尖的总导演郑晓龙心情反而“挺高兴”,“争一争,问一问,长点知识,是好事。总比没人看,无声无息的强。”
既然网友对芈月认真了,郑晓龙也很愿意参与这场讨论中。他的态度是,很多质疑产生是源于网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关于争议最大的开场重头戏,商鞅被车裂究竟是行刑前还是行刑后,郑晓龙说,根据《史记》,原本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至于《芈月传》为何采用当着秦王面车裂处死,郑晓龙说:“是为了更戏剧化——商鞅当面明志,说出其法不灭,死又何憾,震撼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另外,《芈月传》造型上与历史真实不符也是目前比较集中的争议所在。诸如服装色彩过于艳丽,缺乏应有的年代质感等等。有网友甚至指出演员所佩戴的冕旒冠上的串珠数量不对,“要么12串,要么9串”……对此,郑晓龙如实回答了拍摄时真实的情况。他说,网友所提的服装问题,恰恰是认真考证、研究过的主动选择。“我们的服装师特意考证过,当时的染色水平足够达到各种颜色全都有,问题是将颜色固定还比较难。如果一定要合理化,那么王宫里的人都是穿的新衣服,也是可以解释的;最近这些年考古新发现也证实,当时除了棉麻,丝帛绢织物全都有了。”郑晓龙说,尽管服装拍得艳丽了,被批不对,但他更相信,大多数电视观众,还是希望画面好看,“美国的历史题材电影,画面要更加艳丽”。至于冕旒冠上的串珠数量,郑晓龙不由被观众的较真逗乐了,“我确实不知道,不知道具师考证过没有,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如果真的需要那么多串,我反倒比较担心挡住镜头。但我们的观众竟然把镜头截屏下来,翻回来一串串地数,这样看进去了,我挺高兴。”
对于历史问题的争议,郑晓龙的态度非常明确:“历史正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更何况《芈月传》是历史传奇剧。《甄嬛传》也如此,但凡关乎雍正的,都是真的,而他跟甄嬛的交集则全是编的,根本没有甄嬛这个人。在《芈月传》上,我们坚持的是价值观正确,坚持正能量的传播。”
郑晓龙说,《芈月传》播到目前的程度,他最欣慰的就是这种全民参与的状态,成为一种街谈巷议的话题,“一个演员朋友给我发照片,全家四世同堂一起看芈月;去医院探望病人,医生和护士也都在讨论芈月……现在还有多少剧可以四世同堂一起收看?很多所谓大火的剧,中老年观众根本不知道,难道不也是一种遗憾吗?当下都热衷于搞分众化,我们还是搞一点真正大众的东西吧。”(记者 杨文杰)
链接
观众质疑 主创解惑
质疑一:商鞅被车裂是死后处刑,而非剧中展示的生前受刑。
王子今:这两种说法史书均有记载。早年的记载如《韩非子》、《战国策》均为“车裂”。《史记》中有两种说法,《秦本纪》为“车裂”,《商君列传》为“杀之,车裂以徇”。《资治通鉴》采用了后一种说法。
质疑二:商鞅被车裂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则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现剧中屈原谈论商鞅之死的情节。
王子今:其实当初剧本阶段编剧已经预想到未来会遭遇质疑。作为历史学者,当然希望剧作按照历史真实来演绎,但是为了戏剧性需要对历史细节进行变通、虚构、加工处理,“可以理解”。
郑晓龙:网友采用的是郭沫若的说法,而目前《芈月传》所采用的则是部分历史学家的另一种考证。
质疑三:楚怀王时期,莒姬留给月儿的信居然是写在纸上的。还有,饭桌上出现了煎鱼……(煎这种烹饪手法应该是最近几百年的事了)
郑晓龙:那其实是观众没有看清楚。在该剧审查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用的是绢,像纸而已。
质疑四:服饰造型与时代严重不符:《芈月传》的故事被设定在战国时期,电视画面整体的色调方面,剧组采用的思路是“秦国尚黑,霸气内敛;楚国尚红,灵秀鲜艳”。这种设定虽说从视觉大方向上看没问题,但具体到人物的服装还是过于艳丽。
郑晓龙:这恰恰是认真考证、研究过的主动选择。大多数电视观众,还是希望画面好看。
质疑五:剧中楚王等佩戴的冕旒冠上的串珠数量不对,“要么12串,要么9串”。
郑晓龙:确实不知道,不知道具师考证过没有。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质疑六:今文古用的漏洞: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西汉;“才高八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用的比喻;“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现代汉语用法。
王子今:“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个很难说,这种民俗气味浓厚的表述方式,较早就有也不是没有可能。
除此之外的质疑,还有诸如:为夫人助产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观众指出是几十年后才被屈原写出来的《九歌·东皇太一》;屈原活跃的年代,距离秦灭楚只有几十年时间,而芈八子嫁去秦国时离战国结束还有百余年,二者不是同时代。还有更较真的观众,专门找来了古代官员的官帽形制,指出剧中版本“过于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