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5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今天我们如何做新闻——融合新闻如何征服受众

陈哨

2015年12月08日10:5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本文系《西部学刊》供稿】

摘要:融合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制作新闻的方式由此发生巨大改变,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融合新闻的积极实践。还在探索、发展中的融合新闻,需要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同时,为信息找到最佳呈现方式,增强互动性与社交性,并努力降低融合新闻制作成本。

关键词:融合新闻;媒介融合;受众

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新闻“写作”已经向新闻“制作”转变。融合新闻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概念,是全媒体语境下的产物。简明直观的信息呈现方式更受青睐,文字在日趋碎片化的同时,出现了退居配角的趋势。

新闻业制作新闻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抛弃旧方式,而是一种更新与升级。融合新闻就是升级后的新产品。融合新闻(Convergent News)是指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以及GPS位置信息等多媒体产品形式的新闻形态。[1]

从2009年开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向非报纸所有的新闻网站或在线新闻机构开放,意味着融合新闻开始正式参与这一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竞争。从2010年Propublic新闻网站的报道“The Deadly Choices at Memorial ”(纪念医院的致命选择)获得“调查性报道奖”开始,在历届获奖名单上都有融合新闻作品出现。

纽约时报获2013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特别报道《雪崩:特纳尔溪灾难》(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十融合新闻的里程碑之作。在这次对雪崩事故的报道当中,纽约时报 网站并不是简单地将内容从“纸”上搬到了“网” 上,而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利用多种媒体构筑复合型信息流,将整个页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动, 真正将新媒体元素与文字相互融合、相互嵌套。[2]

此外,在国内也出现了对融合新闻的积极尝试。其中的代表包括新华社制作的《三北造林记》、《延安退耕还林记》,这两部作品均以大型多媒体报道的形式呈现出壮丽的报道场景。数千字的传统文字稿作为主线,运用多媒体的表现手段,采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手段,组合成一个和谐、完整的融合新闻作品。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证明,融合新闻是对“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新闻”的正确回答之一。还在探索、发展中的融合新闻对于受众和新闻从业者而言都是一件新鲜事物。针对目前的情况,笔者对如何利用融合新闻征服受众有以下粗浅建议:

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每一个信息找到最佳呈现方式。多媒体运用、表现形式多样化是融合新闻题中应有之意。融合新闻是信息收集和表达方式融合,不是简单地集成,而是将不同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早期融合新闻强调的是所运用的媒介的多样性,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则更强调媒介的适用性,即媒介融合不只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堆砌,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进行报道”。[3]美国学者简?斯蒂文森(Jane Stevens)界定“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片段、音频、图表和交互性的某种集合。该集合以非线性(Nonlinear)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相互补充而不重复。” [4]

第二,增强融合新闻互动性与社交性。目前制作“融合新闻”的模式多表现为以一条故事主线为主,不同的多媒体手段组成不同分支,受众可以从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一步获取详细信息。除此之外,还可设计更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受众参与,提供更多选择和体验。如《延安退耕还林记》提供了融合集成版和游戏版两个版本的阅读体验方式,在主通讯的处理上引入闯关游戏互动,全程通过闯关答题引导读者详细阅读。从互联网“SoLoMo”模式考虑,融合新闻还可以兼具社交功能。媒体还可以运用City Sourced一类的系统参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强互动与深度参与。如City Sourced实时移动公民参与的平台,允许市民用普通的智能手机上报新闻事件,市民的手机不仅作为客户端,也成为媒介平台。[5]

第三,降低融合新闻制作成本,使其真正进入常态化。目前, “融合新闻”的制作成本普遍过高。《雪崩》由11人的制作团队共耗时6个月完成,耗资高达25万美元;《延安退耕还林记》由新华社多个部门历时2个月实地采访,从上万张照片以及超过900分钟的实地拍摄和历史视频资料中制作而来。似乎“融合新闻”就意味着“大制作”。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融合新闻的制作成本,需要复合型新闻人才和灵活且模式化的制作手段。在将来,更加高效便捷地制作融合新闻是新闻教育与实践需要共同致力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君超.融合新闻的定义、实践与改进途径[J].中国报业,2014(5).

[2]韩士皓,彭兰.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J].新闻界,2014(3).

[3]黄雅兰,陈昌凤.走向常态的融合新闻报道[J].中国记者,2014(12).

[4]李冰,刘双.融合新闻时代的普利策新闻奖研究[J].新闻界2014(20).

[5]王宇明.社交媒体与移动GIS 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新闻世界,2012(10).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新媒介”环境下的报纸发展趋势及转型研究》(批准号:14AXW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