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5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回乡见闻”是党报在新时期群众办报的生动实践

张若愚

2015年12月08日13:5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本文系《西部学刊》供稿】

陕西日报“回乡见闻”栏目是2012年2月8日由赵正永同志倡导开设的。主要是为机关干部回乡过春节后撰写报告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这个栏目距今已办了四年,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作者主要是机关干部。

一、“回乡见闻”栏目特点有三

第一个特点是内容多为机关干部春节回乡,所听到的社会基层的声音,以及作者的理性思考。可以归纳为春节期间在各地城乡,主要是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多是作者采集的第一手材料,语言朴实、亲切,很少官话、套话、空话。

第二个特点是文体上写实、纪实,多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场景。这种纪实文体,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报道体、宣传体、广告体等八股调有很大不同,这种写实纪实的手法在党报一版上犹如春风扑面,生动轻松,读来有料、有味、有数。

第三个特点是“回乡见闻”这个栏目体现了四个多:一是作者多元,上至省级机关领导干部,下至刚加入公务员队伍的90后新军。这些作者大都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历练,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城乡发展的反差体验,写起来更能把握好关键点。二是故事多样,“回乡见闻”栏目刊发的稿件,大多都是在讲故事,是一种故事体,讲的多是家乡故事、当地故事、陕西故事、中国故事。多是从与亲朋好友、乡邻故旧的闲聊说起,用故事反映变化,用故事叙述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人的变化。有的故事轻盈,有的故事沉重。三是题材多样,“回乡见闻”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有三农、教育、建设、交通发展等多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城乡社会的所有领域。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变化的身影,历史进步的足迹,是真正的历史记录,社会发展的年轮。四是报道多彩,“回乡见闻”可以看作是不同于记者所写的一种报道体,类似于自媒体的一种报道。这种第一人称手法所写的报道既有所见所闻,也有来自基层社会的声音反映,还有作者许多理性的思考。这些色彩斑斓的报道,与记者所写的报道有多方不同,其温度、色度都涂有自身的色彩,其语言风格也各异。这些都增强了见闻的可读性、趣味性。“回乡见闻”有一半是反映问题的,这也反映了作者队伍善于理性思考研究问题的基本功底。

二、“回乡见闻”的三点启示

“回乡见闻”是党报应对纸媒失落争取读者的对策之一。纸媒失落原因很多,但内容上的陈旧和不吸引人是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种媒体,不管其传播手段、传播方式怎么变化,不变的依然是内容为王,没有吸引读者的内容,失落便是必然的。“回乡见闻”的稿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争取读者的作用,特别是对于80后读者的吸引力更大。这个栏目的成功,也为纸媒应对失落的窘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回乡见闻”是党报在新时期群众办报的生动实践。群众办报是党报的传统,在网络时代,群众参与办网已是普遍现象,网络的互动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相比较而言,纸媒由于难以互动,读者得不到足够的吸引,加之纸媒日趋失落,读者对纸媒敬而远之已是一种新形势。“回乡见闻”栏目却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读报供稿积极性。

“回乡见闻”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培养读者的一种尝试。读者是需要培养的,媒体都有培养读者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当下,纸媒处于失落时代,读者流失很多很快,许多年轻读者把阅读兴趣转向了网络。在这种挑战面前,纸媒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自己新的读者群,这是责任也是任务。“回乡见闻”栏目不仅培养了作者队伍,也培养了读者队伍。写一事、一地、一个故事,就有一群人来阅读,这种带动效应不可忽视。

三、存在的问题

就四年的办报实践来看,目前“回乡见闻”栏目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栏目名称所限,回乡被许多作者写成了回村回乡,导致农村题材多,城市题材少,所涉及的其它领域少。如果把栏目名称改为《春节见闻》,在操作空间上可能会有较大地拓展,刊发的故事也可能更好地展示。

二是写作多成了一种样式——作文体。四年来栏目未变,栏目文体有些固化。较多的文字变成了中学生常写的作文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好倾向。文势如水势,以变化无常而令读者喜出望外,一旦固化便僵化,僵化便失去活力,失去感染力了。故而文体的变化应是题中应有之意。常变者常新,常新者常优。

三是在文字篇幅上,“回乡见闻”来稿与媒体特别是纸媒的要求还有差距,文字长,信息量不足,编辑量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见报的文字看,许多都经过编辑的处理加工,原生态的稿件已是较少了。四年办栏目培养了一批作者,但也形成了一些套路,文字有新异之处,但也有官话套话,年年因陈,记人记事乏味索然,也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时代在变,阅读方式在变,作者的文字表达也需要变。新闻事业是个以万变应万变的事业,一成不变就会行而不远。增加文字的靓色与美感,也是形势使然。

四、改进要求

一是要加强导向,提出不同要求。编辑部要对栏目作者根据行业、特点等进行细分,不要求大而全,只要求小而精。有选择的对作者题材、内容、文字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策划仍然十分必要。

二是加强沟通,排好计划。自然主义的等待来稿不是办栏目的路子。加强与作者单位、系统和个体的沟通,有选择地安排好栏目稿件的主题、写作,需要编者与作者加强沟通。这方面由于人手不足,几乎没有多少作为。这是办好栏目需要继续做好工作的努力点之一。

三是版面的安排不一定是一版。报纸的一版是珍惜资源,对稿件的要求自然要高,“回乡见闻”栏目初开之年开在一版可以理解,但作为长期栏目,不一定要放在一版,选择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版面,方能更好的发挥一版的作用。在这方面,可调整的空间还有许多,唯有开动脑筋,适时而动,顺势而为。

(作者系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