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5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回乡见闻”标题的大数据简析

刘山河

2015年12月08日14: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本文系《西部学刊》供稿】

2015年的“回乡见闻”栏目共刊登“见闻”38篇,笔者按照文章发表日期对其进行了编号,对38篇“见闻”的标题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了梳理,同时按照标题能否让读者觉得“一目了然”——“一语中的”——“一见钟情”的标准,也给予了简要的、概括性的评析。

一、标题涉及领域能涵盖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数标题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标题应该能够反映相应文章的内容,好的标题应该首先让人“一目了然”。笔者先对38篇“见闻”所涉及领域进行分类,再从标题字面意思入手分析评价其是否能够让读者轻松把握住“见闻”内容、是否会让读者产生“误判”。

从统计数据来看,“见闻”从宏观层面或者多个角度入手的有8篇,涉及的具体领域有10个、文章有30篇。其中,涉及经济(含农业、产业转型)问题的9篇,住房领域5篇,文化教育领域5篇,交通领域(主要是车和路)3篇,法律领域2篇,反腐倡廉领域2篇,医疗保障、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婚俗陋习(彩礼)等5个领域各一篇。总的来说,涉及问题基本能涵盖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大多数标题能够清楚表明作者关注的问题或者观点,做到让读者“一目了然”。但也有几篇文章标题不能到达这一效果,如《列车上的感悟》很容易让读者认为是谈交通问题,实际是作者对公务员队伍形象的思考;《漫步江边看今昔》谈汉江沿岸自己家乡的变化,哪个江没有交代清楚,“看”严格来说不够准确,能看到的只能是“今”;《变迁中的忧思》谈的是三农问题,文章颇有见地,但标题不具体,不利于读者阅读,若在变迁二字前加上“××地区农村”等限定词,则更为准确。

二、“见闻”中将近一半仍是描述现象,有不到四分之一还提出对策,做到“一语中的”的比例有待提高

笔者按照“描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的递进关系,对38篇“见闻”的标题进行了梳理,其中描述现象的18篇,占比47.38%;提出问题的6篇,占比15.79%;有一定思考的5篇,占比13.16%;提出建议的9篇,占比23.68%。

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的标题更容易做到“一语中的”,如《关注铁路家属区的社会化融合——一个退休职工的焦虑》,非常清晰的表述了作者“见闻”的内容和问题,使用了“社会化融合”这样的术语,揭示了文章主旨。

而描述现象的标题则容易出现不能“一语中的”的情况。如《我所熟悉的两个村庄》通过大量的鲜活事例指出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提出“没有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的观点,但是标题却让整篇文章失分不少。又如《让历史说话 让文物说话》谈的是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的古瓷窑保护传承问题,内容具体而标题空泛。

三、“见闻”对象的三种特殊类型,标题能够让人“一见钟情”

好标题除了“一目了然”、“一语中的”,还要让读者“一见钟情”。笔者在统计时注意到,“见闻”中有三种特殊类型,标题相对写得更好,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

其一,38篇“见闻”有7篇属于正面肯定社会发展成绩的,落地生根、真实可信。这也表现在标题上,如《黄土里垒出“金蛋蛋”》、《山屹崂通上水泥路》用引语的形式增强了可信性。

其二,38篇“见闻”有7篇具体到某件事、某个人的问题上,标题写作相对更清晰,部分标题能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文采。如《白家沟村的烦心路》、《王老头和他的“羊梦想”》,标题生动能吸引人。

其三,38篇“见闻”中有3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研究问题,也体现在了标题上,分别是《我所熟悉的两个村庄》、《从邻省小县看发展转型》、《站在辽西看陕西》,就方法及切入点而言,都比较容易出彩。

四、问题和思考

对于“回乡见闻”,尤其是其标题的写作还有两点问题与思考提出,望能抛砖引玉。

第一,找到“见闻”和“新闻”之间统一的编辑平衡点,形成统一的栏目风格。该栏作者大都是机关干部,他们写作按照“回乡见闻”的要求去写,未必是奔着发表去的,因而大量修改工作甩给了编辑人员。最终见报的文章既有“见闻”的底子,又经过了新闻人的编辑。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在“见闻”和“新闻”之间找到统一的编辑平衡点。以标题编辑而言,不应该出现未经加工的存在争议的标题,也不能越俎代庖把标题完全改成新闻标题。

第二,对不同的“见闻”体裁进行细分,便于作者写稿和报社进行集纳和编排。从整个标题呈现出的发文顺序来看,“回乡见闻”并没有按照体裁或者内容进行编排,整体缺乏连贯性。明确“见闻”体裁,进行细分,有利于作者把握写作方向,有利于编辑整体编发稿件。从标题来看,问题类“见闻”可借鉴新闻消息写法,如《借助远程诊断技术 解决农民“看病难”》,将问题在标题中点出。记事写景写风貌的“见闻”,可参照通讯的标题写作,用文学表达手法,让其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如《黄土里垒出“金蛋蛋”》。此外还有类似调查、随笔的“见闻”,也都可以找到各自的参照。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传媒系主任、副教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