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西部学刊》供稿】
“回乡见闻”专栏在履行媒体角色的同时,切实从群众实际出发,节选具有移情效果的高质量新闻稿件,话题涉入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本文运用数据化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手法对该栏目所刊38篇文章加以分析。
一、整体数据分析
首先,信源渠道多元。其供稿单位涉及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祭陵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厅、政府研究室等诸多部门。
其次,题材涉猎范围广。专栏文章涉及移民搬迁、扶贫、退役士兵安置、农民工创业等多个题材。其中涉及农村发展问题的6篇,教育问题的4篇,车辆路况的3篇,为农村发展中遇到问题堪忧的3篇,涉及社区内容的3篇,环境、道路和住房问题的各2篇,另外还分别提及农村医疗、普法、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
所有文章的高频词有120处提及“农村”, 123处提及“房子”, 176处提及“车”,关于农村变化的“新”多达121处。另外,像“教育”72处,“群众”76处,“文化”71处,“发展”67处。通过分析检索文章中的高频词不难看出,该专栏的开设为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和提炼调查结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回乡见闻”专栏,一方面向人民群众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察民情时获取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使机关干部能够从自身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借助文章展现出变化,洞察出问题。
二、具体数据分析
结合上面对专栏的整体分析结果,在38篇文章中随机抽取13篇文章做具体分析。从内容、观点引导、文章结构和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加以解读,说明其专栏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一)内容丰富
在随机挑选的13篇文章中,关联到了内容与关键词十分相似,虽有个别出入,但是基本与整体样本分析一致,从内容上属于有效样本。13篇文章一共涉及到了6个领域:房屋、教育、汽车、文化、环境与发展。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发展”,涉及到4篇文章,约占30%;其次是“文化”,涉及文章3篇,占23%;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与“车子”,分别涉及到2篇文章,各占15%。13篇文章选题最大重复率为1:2,内容非常丰富,就是在相同领域中,所谈及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关于“发展”的4篇文章,第一篇为《喜看神木重整旗鼓》,主要讲述了在出现借贷危机后,神木人积极改变态度寻求新发展的可喜景象;第二篇为《我所熟悉的两个村庄》,讲述的是两个村庄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而出现的天壤之别;第三篇为《王老头和他的“羊梦想”》,重点突出农民在生产中的意识改变;最后一篇为《变迁中的忧思》,文章从乡村的整体变化发展中谈及了现代农村面临的难题。4篇有关“发展”的文章内容不一,重点不同,但都有亮点。首先,充分体现了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可信;其次,点出了当前农村新的变化,让人欣喜;再次,反映了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仅从4篇有关“发展”文章,就能收到管窥全局的效果。
(二)分寸把握得当
首先,专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一个真实的基层生活,所以在文章的选择上分寸把握比较得当,从抽取的13篇文章中赞扬之文6篇,占46%;突出问题的有4篇,占30%,这些文章虽大部分是赞扬性的,但批评文章并不缺位,改变了赞扬之文“垄断”版面的现象;其次,即使在同一篇中没有出现“一片颂歌”拔高现实的偏向,而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不足。如《对农村宅基地乱建的几点思考》中突出了牵扯到农民住房的问题,指出缺少规划、随意建设、村委腐败等现象。从这两方面对分寸把握得当,保证了整个专栏无论在文章布局上,还是内文讲述上的客观性与公允性。
(三)行文结构多样,不拘一格
“回乡见闻”专栏中的文章,大多数文章以叙事为主,13篇文章中5篇为叙事型体裁,占38.4%,这类体裁主要是针对一件事情始末的叙述来完成的。而其余的报告型体裁5篇,占38.4%;议论型体裁3篇,占23.0%。如《当前农村有“五忧”》一文,文章夹叙夹议,突出表现了农村生活中的亲情淡漠、赌博成风、人情消费等社会现象真实可信,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对农村社会文明建设的滞后担忧,实在引人深思。
(四)“口语化”现象突出
由于稿件来自基层,专栏文章语言中出现大量的“口语化”句子或词语,既体现了文章的贴近性,又凸显出文章的趣味性。在13篇文章中,有7篇都可以找出带有陕西特色的地方语言,如《年无公车》中的“爷爷顿时觉得吆喝汽车的人‘得能的很’”;《农家小院办起“大文化”》中的“家伙一响心情舒畅,锣鼓一敲恩怨全消”;这些语句都带有强烈的农家色彩,这些文字都是来自真正的生活,可亲可感,拉近了与普通群众的心理距离。
(刘毅菲系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传媒系副主任、讲师;秦娟系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传媒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