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过了400亿。400亿是个大数字吗?相比于10年前的全年20亿票房,的确是个大数字,但仔细观察这个数字又有一些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进口电影仍然接近整体电影票房的一半。虽然每年的电影市场票房年报都会兴高采烈地宣布,国产片又一次险胜进口片,但如果敞开让进口片进来与国产片进行竞争,国产片目前肯定不是对手。
这也是第二个不满足产生的源头——质量。是的,国产片的确在今年票房前十名中占六席,《捉妖记》还干掉了《速度与激情7》,成为票房第一,但后来大家也发出了“就算夺得票房第一又怎样”的感慨。仅就质量对比而言,国产片在整体质量上仍弱于进口片。在这样的状况下,强调票房而非强调质量,多少都有点报喜不报忧的感觉。
票房超过400亿,也不能仅仅看到忧患,该庆祝的还是要庆祝。票房数字有它积极意义的一面。首先,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以电影为核心延展的文娱产业链将会创造更多的绿GDP。其次,票房数字的激增将会带来持续的兴奋剂作用,会刺激整个产业从业者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而竭力去创造,这是一个证实文化软实力的机会,电影拥有了成为国家名片的机会。
中国观众支持国产片最有力的方式,就是为一部哪怕只有一两个亮点的国产片买票,为制作者和创作者解决后顾之忧。而创作者与制作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茫然之后,也隐约摸到了属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一旦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共鸣,400亿票房也会很快成为一个被碾压的数字。
据统计,400亿票房有一半是与喜剧相关的电影贡献的。作品类型的单一势必会让市场充斥仿制品,多数喜剧片都和烂片有缘。想要中国电影票房继续参演在风口上飞起来的猪的形象,就必须找到适合国产片的电影类型。
神话故事或是国产片保持持续崛起的原动力。中国的神话故事虽然不像西方神话那样在体系形成方面清晰可辨,但中国神话的美学精神也能找到诸多的共同之处。中国神话有着浓重的底层意识,如女娲补天意在庇佑天下众生,如夸父追日说的是牺牲小我保护百姓。在人与神的对话中,也洋溢着平等精神,这是在其他题材作品中少见的;中国神话人物的服务意识也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都把精力转移到服务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并且一直以来,这种高尚情操是中国神话人物普遍所具备的素质;在表现个体命运的悲怆方面,中国神话也不乏佳作,比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生存愁苦、命运无奈,恰恰也是平民百姓最常面对的情感弱点,所以这样的故事最能触动人们的泪腺。
现在拍摄神话题材电影是最合适的时候,技术方面几乎实现了全球同步共享,市场方面给创作者提供了最友好的试错机会。最最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观众群。当喜剧创作走向疲软、爱情类型缺乏足够吸引力、武侠动作片接近末路的时候,神话题材因为具备巨大的观赏价值和文化认同感而拥有难得的机会。谁抓住了这次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引领一个新电影时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