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揭秘《捉妖记》幕后制作过程 小胡巴是这样诞生的

2015年12月14日07: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兴趣+拼命:小胡巴是这样诞生的

“我小时候也特别爱看动漫啊,《七龙珠》《灌篮高手》《魔神坛斗士》《天空战记》《魔神英雄传》《美少女战士》《猫和老鼠》《兔八哥》等,基本上电视台播放的都看。我还经常学《克塞尔号》里‘几级准备’,然后用脑袋撞人,结果自己还没准备完,对方‘不准备’一个天马流星拳就把我打败了……”

电影《捉妖记》的年轻动画师陈华平时看起来很蔫,一说到动漫,神态马上活了,就像回到了童年。和他一样,《捉妖记》的整个视觉效果团队都对他们做的事情有着一种执拗的热爱。包括导演许诚毅在内,他们的热爱从童年便开始萌芽,“动漫可以把你带到很神奇很特别富有想象力的地方,”许诚毅回想当年,甜蜜地说,“那时候母亲都是让我先做完功课再看动漫的”。

幸运的是他们成功完成了从观众到创作者的转变,如今,做电影幸福地成为他们的“功课”。

此次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古装奇幻电影《捉妖记》在2015年暑期档创下24.38亿元票房,并在刚刚结束的第52届台湾金马奖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等4项提名,动画艺术家出身的导演许诚毅和他年轻的视觉效果团队再次回到公众视线。

制作《捉妖记》电影特效和动画的BaseFX团队有400多人,平均年龄约25岁。被许诚毅集中“折磨”的两年中,这群聚光灯照不到的幕后艺术家越挫越勇,一遇到“难啃的小骨头”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像又要冲浪一样”,摩拳擦掌,充满斗志。

一个镜头改100遍

BaseFX400多位视觉效果艺术家奋战在制作流水线上的15个部门,干着颇具创造性的活儿。他们有的梳着油亮的背头,穿挺括的衬衫;有的胡子也不刮,简单地套一件体恤;有的脖子上挂着嘻哈风的大金属吊饰,戴厚重的树脂框眼镜;有的戴金丝边眼镜,穿布裤配凉鞋。

在遇到许诚毅之前,这群年轻人正在与世界顶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进行初期合作,至今已参与制作《变形金刚4》、《美国队长2》等特效大片。但许诚毅导演的《捉妖记》还是把这个初具国际范儿的团队“拔高了一大截”,让他们集体迸发出了一股冲劲儿。

《捉妖记》讲述了人和妖共存的冲突和温情,电影里的动画主角小妖王胡巴是许诚毅和视效团队夜以继日“磨”出来的。胡巴的形象脱胎于白萝卜,性格接近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

导演《捉妖记》之前,许诚毅是美国著名动画制作公司梦工厂的核心动画艺术家,曾参与制作过《怪物史莱克》等影片,这次的胡巴也是他的原创作品。为了随时跟进制作,许诚毅干脆在BaseFX附近租了一套房子,这群年轻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细的导演”。

许诚毅可以把一个镜头改100多版,只为找到胡巴撇嘴时最惹人爱怜的弧度。动画师陈华说,那微妙程度好比蒙娜丽莎的微笑,“差一点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29岁的动画主管高远清楚记得,电影中的大反派血妖被打得满地掉牙的镜头正好做了100版。许诚毅想要又“惨”又“好笑”的效果,高远必须通过细节的刻画把这种感觉推到最大化。

他模拟当时制作找灵感的场景,皱眉,撇嘴,把手举到牙边做痛苦状,嘴里呜噜呜噜地发出呻吟声,把周围人逗得前仰后合。演完他大大咧咧地笑笑说:“这很正常,我们说着说着就有可能给你演一段儿。”

有灵感是比较幸运的情况,没有方向的创作是最“虐心”的。合成艺术师张志勇今年27岁,刚入行两年多。他和绝大多数视效师一样,都面临将技术转换成情感的挑战。为了让妖怪们看上去“有灵魂”,他们将眼睛分解得很细,有虹膜、眼球、眼白、眼球小高光、上下眼皮阴影等元素。但还是感觉不对,“我们就尝试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最后终于能打动观众了。

“开始我不觉得自己是艺术家,现在我觉得是了。”达到许诚毅要求的“艺术感染力”之后,张志勇说。

从小喜欢冒险类动漫给了他们接受挑战的“勇气”

许诚毅笔下的妖怪,追求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真实”,而是“与观众产生联结”。从小看惯了欧美特效大片的艺术师们难以接受,这在习惯了用各种代码模拟现实的他们看来,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特效的背叛。

32岁的《捉妖记》特效主管王绍帅是BaseFX里“元老级”的特效师,从业7年。此次他带领特效组制作了1200多个特效镜头,先后有30位艺术家参与其中。他的团队一度认为“导演要的东西不对”,因为许诚毅要的感觉“不真实”。

能把小妖王胡巴做得肉感Q弹,肥而不腻,特效师们着实挑战了自己的思维底线。

按照一般思路,特效存在的意义是模拟现实,帮助电影还原一些实拍无法完成的场景。要把胡巴做得肉嘟嘟,特效师们先找来一些真人肥肉效果做参考,运用软件进行科学的物理解算,再模拟现实,设计出胡巴的肥肉。

不过他们最初达到的“真实感”许诚毅不喜欢,王绍帅说,“导演要肥,还要好看的肥,要真实之上的抽象”。但是许多年轻特效师们“掉进了科学家陷阱”,在心里反复呐喊:“这不科学!肥肉就是这样的啊,它不会是导演要的那样的。”

经过长时间磨合,部分特效师理解到自己的工作应该是模拟现实之后还要将其艺术化,但有的仍旧觉得自己是为了模拟现实而生的。王绍帅还是认同了许诚毅的理念,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因为“我们服务于电影画面”。

这群年轻人骨子里都是喜欢挑战和冒险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初中时候最喜欢的动漫题材就是冒险类、竞技类。《灌篮高手》给高远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青春、梦想和友谊,非常正能量。而陈华最喜欢的冒险类作品则培养了他的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

孙怡村是个女生,说话时笑眼盈盈,十分温柔,但她那股跃跃欲试的劲头还是从温柔的语气中冲了出来。做《捉妖记》的时候,遇到“难啃的小骨头”就去翻教程和资料,大家“活跃”地交流和分享,在她看来,团队的氛围非常值得骄傲:“当你知道它有难度,大家的反应不会是,这个没做过,好难啊。而是会说,太棒了,就像又要冲浪的一样!”她说的时候手握拳头,身子一震,沙发都颤了一下。

心态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对于想入行的新人,许诚毅的告诫是:“做动画师很花时间,要做动画真的需要对动画有心,不然会很苦的”。

52岁的导演许诚毅的简历上只有一句话:梦工厂,26年。

在梦工厂,许诚毅以“闭着眼睛做动画”闻名。梦工厂的动画软件操作界面和预览界面是分离的,一般人在操作界面调整数据,然后探头去另一个屏幕上看预览效果。许诚毅熟练到,调整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动画效果,甚至不需要看预览屏幕。他这个本事着实把张景瑞惊着了,竖着大拇指称呼许诚毅“大哥”。

高远则说:“我最佩服的就是导演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做到了极致。”这在许多年龄都不如许诚毅工龄长的年轻动画师眼里,可谓不可思议。而在许诚毅看来,做这一行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技术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的磨炼。

许诚毅出生在香港,1989年到美国发展,后跟随最初供职的Pacific Data Image动画特效公司并入著名影视制作公司梦工厂。他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学校”,语言是最大的难题。他第一次在公司当众做动画讲解,刚讲了两句就被老板杰弗瑞·卡森伯格打断,他说听不懂许诚毅在说什么。

“我当时脸憋得通红,又赶紧重新说了一遍,但他还是一字一顿地跟我说,我-真-的-听-不-懂。”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卡森伯格突然惊喜地说:“哎,你的英文进步啦,我都能听懂了!”

此后,许诚毅也渐渐成为梦工厂的主力军。但“在自己的地方做东西给自己人看”一直是他的愿望,所以他决定回国,筹备《捉妖记》。《捉妖记》项目2011年进行第一次视觉效果测试,到2015年完工,其中集中制作两年。两年中,BaseFX几乎天天在加班,甚至有几个月每天需要工作15个小时。

《捉妖记》公映当天,BaseFX团队组织了一场集体观影。影片设计15秒一个笑点,但他们看的时候鸦雀无声,因为他们心里想的都是当时做得有多不容易。没有哪条路不长,高远说:“难,但做什么不难呢?”

许诚毅认为“因为喜欢动画而做动画的人是很幸福的”,不过对于年轻朋友,许诚毅还是鼓励他们多多尝试,或许会找到“别的兴趣”。

郝姗能成为动画师对于她的父母来说是惊喜,而父母多数时候是扮演了一个“尊重”的角色,并没有刻意培养。“那时候我在家到处画画,我爸怕我把家画坏才把我扔出去学”。这一画,她画到了清华美院附中,郝姗爸爸觉得是“奇迹”,调侃说,“搞不好我们工人阶级会出个画家”。

事实上,像郝姗一样,《捉妖记》视觉效果团队的成员,包括导演许诚毅,都是被兴趣塑造着成长的。

陈华、张景瑞都已经成家,他们从教育角度谈起培养孩子的动漫兴趣头头是道,最重要的是家长们需要做好“沟通”和“合理控制”的工作,并不应该因为怕孩子耽误学习而简单扼杀。

许诚毅套用自己从小看动漫的经历,童心大增地试图用《捉妖记》的电影情节解释家长在培养孩子动漫兴趣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如果胡巴整天在看动漫不睡觉也不吃饭,天荫和小岚一定会敎训他的。小纸人也会把胡巴手上的动漫抢到手然后藏起来,等胡巴听话的时候再给他看。”(张茜)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