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人物专题,是电视人物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关键因素是采制过程中的角度与主题的把握。本文通过对我台以“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为题材分别创作的三个获奖专题创作实践的分析发现,历史人物专题的创作,只要强化编导意识,做个有心人,沉下心积累素材,创新叙事角度,用敏锐的洞察力找准新闻切入点,老题材也可以常做常新,创作出让人感动的人物专题。
关键词:历史人物专题;沙飞;叙事角度;新闻性;艺术语言
2013年,我台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百年·沙飞》获得广东省电视新闻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我台创作的以“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这一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第三个获奖的电视专题。此前,我台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获得2010年广东省电视新闻二等奖,电视专题《寻找父亲沙飞的足迹》获得2007年江门市新闻奖二等奖。同一个历史人物题材,之所以能常做常新,首先是沙飞这位革命摄影家、中国共产党军队第一名战地记者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具有独特性。其摄影艺术的不朽之作,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与转折变故,为电视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次,华侨文化这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再次,创作者有编导意识,用敏锐的洞察力找准切入点,寻找最佳叙事角度进行叙事,使得同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也可以常做常新。
一、根植华侨文化富矿,沉下心去积累最鲜活的素材
深耕本土文化,传播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地方电视台的共同特点,也是地方台创优出精品的法宝之一。
许多年来,沙飞的名字一直是藏而不露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平反后,他才作为中国革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从历史深处显露出来,渐渐为人所知。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开平。在他短暂的38年生命中,他拍摄了唯一一组鲁迅遗容的照片,作为战地记者拍摄了中国共产党军民抗战前后方数以千计的经典照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其中《战斗在古长城上》《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等经典照片,穿越历史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1950年沙飞因为在患有精神病的状态下枪杀了自己的日本主治医生津泽胜而遭到枪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名字在尘封了三十年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素材积累是专题片创作的第一块基石。作为县级电视台,不可能常有机会像大台那样鸿篇巨著似地对人物进行全景式的大型纪录片的创作,更多的是进行人物专题片或纪录短片的创作。但开平的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后代都不在开平居住,分散在世界各地,因此要创作这类历史人物专题,素材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台一直重视开平籍名人的素材积累,并已经形成我台的一个传统。首先是与其后人保持长期联系,及时了解新的动态;其次通过实地采访拍摄积累第一手素材;再次,尽可能多地收集与整理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和素材,形成自己的“名人档案库”。
如2005年,我台首次拍摄沙飞专题时,除了一本沙飞的传记外,我们没有再多的素材。为此,我们记者千方百计联系到沙飞的女儿王雁,恰好当时她也正在整理父亲沙飞当年的资料。我们记者跟随王雁女士和一群敬爱沙飞的研究者奔赴河北、山西等地,到当年沙飞战斗过的地方寻找沙飞的足迹,采访了一大批沙飞当年的战友,通过一位位老同志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叙述,我们了解了一个个关于沙飞的故事,也留下了第一批珍贵的素材。2010年,我们创作《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是从王雁女士那里得知日中友好协会到开平寻访沙飞的消息。因此,只有沉下心去,持续积累,素材才会不断出新,老题材才能挖掘新的内容。
二、潜心进去,用新颖的叙事角度讲好“老”故事
要想出好片,选择切入角度非常重要。相同的素材,因其创作角度的不同可以拍出风格、品味各异的作品来。所谓角度,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总视点,也就是站在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就是要从事物的多面性中找出其最新、最巧的角度来深化和延伸主题。拍摄角度的选择,不仅显示着编导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片子的成败。
按照题材和主题的不同,片子的角度通常有主观视角、客观视角、主客观视角、多角度表现四种。在创作《寻找父亲沙飞的足迹》时,我台曾考虑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采访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走向前台,以亲历者的姿态述说历史,在专题片中屡屡采用。口述采访的方式,可以从不同人的口中去呈现一个真实的沙飞,不仅可以增强真实感,还能够感染情绪,升华主题。中央电视台在90年代也曾制作过沙飞的专题,采用的就是口述历史的方式。
但是,口述历史在人物专题片中并不是新鲜的表现形式。经过对素材的一遍遍梳理,最终我台决定采用主观视角进行创作。主观视角即直接通过作品人物的眼睛,或者以创作者的口吻直接观察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角度。作品以沙飞女儿们用自述体的方式追寻父亲沙飞足迹的过程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展开,通过对沙飞之女及一群敬爱沙飞的人寻找沙飞抗战摄影足迹的全程纪录,沙飞辉煌而悲怆的一生也随之徐徐展开。王雁姐妹对着古长城呼喊父亲的名字,在父亲被枪决的地方失声痛哭……无限的崇敬、哀思和浓浓的思念,女儿的追寻与父亲的一生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片子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通过主观自述的方式,情感得以更好地抒发,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人物片中再现不足的缺点,而且呈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沙飞形象,有着其他叙述方式达不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用敏锐的新闻视角捕捉切入点,让老题材成为新题材
创作典型人物专题,需要时刻把握时代脉络,深入社会实际,发现先进典型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亦即新闻性。通常认为,历史人物专题的时效性不强,其实历史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现实的时间节点选择也有重要的关系。作为电视编导,只要善于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就会发现历史人物也有“新闻性”。
电视新闻专题通常是当日或近日重大新闻动态的综合补充和深化,非常重视时效性。2010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日渐微妙。5月12日,日本宫崎县来的日本友人到开平寻找沙飞的祖居地。在采访中得知,这群日本友人是沙飞研究者。领队的来住新平当时已是77岁高龄,上世纪80年代,他们感动于沙飞所拍摄的照片《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多次到国内沙飞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寻找他的足迹,致力于推动日中友好往来。在沙飞祖屋前,来住新平得知邻居张大爷童年与30多个同伴曾被日本兵抓走做过童工而只有三人返乡时,来住新平紧紧握着张大爷的手向他道歉,并说:“你要长命百岁……我们一起活到一百岁吧。”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这些日本友人多年来坚持对沙飞研究,推动两国友好交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从侧面反映了沙飞的伟大。
为此,我们又继续深入挖掘,做成了时效性强的电视新闻专题。专题以日本友人到开平寻访沙飞足迹为切入点,以沙飞拍摄的照片《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为背景,以日中友好协会追寻沙飞的足迹为线索,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集中展现日中友好协会都城支部会员到开平、河北等地寻访沙飞足迹的情景。专题在“因”与“果”、过去与现在,战争与和平中,从侧面书写了沙飞的伟大,反映了珍惜和平这一重大的主题。
四、诗化的电视语言,让老题材散发出新的光辉
作为电视新闻专题,在重视新闻性的同时,更要兼顾专题的艺术性表达,艺术形式决定了一部片子的气质和品位。增加电视专题的文化品位是提高观赏性的实质性要素,转变电视艺术表现形式,老题材也能散发出新的味道。
2012年,是沙飞诞辰百年,从5月起,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在日本及北京、上海、广州、开平等地举行。沙飞的题材,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大媒体近年都曾经做过较为详尽的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这次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诗化的艺术语言来展现沙飞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在《百年·沙飞》中,开篇的解说词是:“总有一些人物,他的命运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辉煌搭完了,生命也就戛然而止。”诗话的语言,奠定了整部片子的气质。结尾仅用一句“百年沙飞,魂兮归来!”作结,简洁却又感觉意蕴绵长。
在编辑手法上,运用了凤凰花、木棉花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将历史人物专题片的精神价值与美学价值较好统一起来,使得沙飞这一人物在具体可感的同时,也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情绪的传达,实现了历史人物专题的常做常新。
(作者单位:开平广播电视台 来源:《视听》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