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媒體開啟維權新渠道【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開啟維權新渠道【3】

——以“羅永浩與西門子”的微博維權事件為個案

周古月

2013年04月12日13:2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假設一種更好的情況,如果信息的受眾能對某條他接收到的信息做出一定的反映,支持或反對,褒揚或批評,那麼這樣的傳播相較於前一種就更加有效力,信息源的話語權也相應得到了提升。

這又好比,不僅僅有人聽到了權利受到侵害者的抱怨,這個聽到了他的抱怨的人還十分同情他的遭遇,進而將他的不滿傳給下一個信息的受眾,如此接續下去,這條信息的影響力就得到了擴大,信息源的話語權得到不斷提升。

互聯網將以數以億計的人聚在一起,以交互式的傳播方式革新了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傳播方式,這讓你說出的話總有人傾聽,並就之選擇立場,發表評論。新媒體為公眾話語權的提升提供了一塊沃土,尤其是網絡媒體。而Web2.0時代涌現出來的實現“所有人面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形態,為理想的公共領域和自由的輿論場開辟了一塊虛擬而真實的試驗田[5]。

歷史境遇性說明公共領域是歷史的產物,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變。然而,正如科學技術革命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媒介的革命促使著公共領域的結構發生轉型。回顧過去,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媒介的發展史,從面對面地話語交談到書寫和印刷媒介的誕生再到后來的電影電視,直到現在的網絡媒介,人類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在這一更迭過程中發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變化。而每一次這樣的變化都會造成公眾的話語權的提升,從而使公眾能更多更廣的參與公共事務。[6]

(3)微博的傳播特性和意見領袖的名人效應

發一條微博,就像散開了一張網。裂變式傳播使得信息的散播范圍較之於其它網絡媒體更加廣,也使得信息的擴散變得更加快。又廣又快的傳播,利於輿論環境的形成。

意見領袖是指那些能夠影響他人觀點、態度甚至行為的人。在微博環境中,影響個人成為意見領袖的個體素質主要包括:個體已有的地位與名聲,個人的信息擁有水平,個體專業知識水平,個體的網絡傳播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個體參與網絡活動的頻率與深度等。[7]意見領袖的存在,已經決定了網絡媒體中人與人之間話語權的不平等。新浪微博的加V 身份認証機制,也是一種對於話語權的再分配。意見領袖因擁躉更多的關注者,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更多的關注者,更多的轉發,因而,意見領袖的言語對於輿論的引發和導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微博上,一個人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取決於他所關注的人。看似增強了信息受眾的對於咨詢的自主選擇性,實則從另一層面將信息的受眾置於被動地位:你關注的人在關注什麼就決定了你要關注什麼。如此,即使沒有關注某位意見領袖的人,也會經由多次裂變式傳播被該意見領袖的信息輻射到。

“羅永浩與西門子”的微博維權事件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微博廣而快的傳播特性和名人效應這副催化劑。

(4)網民的心理因素

微博傳播更多地依賴社會網絡這一傳播基礎,微博上的信息分享、評論等行為同時也更多地體現出行為背后的價值或心理等不同層面的文化認同[8]。

大多數新浪微博用戶對羅永浩發出的有關“西門子冰箱維權”的微博是持肯定意見的。支持者中有一部分是與羅永浩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可以認為同病相憐這種情感在此起到了一定作用。絕大部分就此維權事件站在羅永浩一方的新浪微博用戶,並非也是被侵權的西門子家電消費者,而僅僅是出於對羅永浩竭力維權這一行為的社會價值的肯定。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在這場維權之爭中選擇站在羅永浩一方,都是因為這樣做是符合他們自身心理需求,符合社會普遍價值的。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