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急劇的社會結構轉型,種種政治表達和利益維護活動增多,公民維權意識的越來越強。網絡媒體賦予了公民們更強大的話語權,基於網絡媒體形成的自由、開放、互動式公共話語空間為權利受侵犯者提供了成本低廉的維權新戰場。網絡的不斷普及,微博的廣泛應用,使得微博維權能極大程度上代表新媒體語境下的網絡維權。本文將著力於通過“羅永浩與西門子”微博維權這一個體事件,闡明構建於新媒體之上的維權新渠道的成因,反思微博維權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傳統媒體在此類維權事件的推進與傳播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新媒體 微博 維權
【正文】
一、 導言
近年來,伴隨著急劇的社會結構轉型,我國新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認同群體也隨之產生,社會行動者的種種政治表達和利益維護活動增多[1]。維權意識的覺醒是社會趨向現代化的標識之一,這一趨勢令人不禁思考,新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新興傳播形態,為這些現代行為(Modern Behavior)[2]的完成做出了哪些貢獻?
由CNNIC在2011年10月發布的《互聯網發展信息與動態》可知,截至2011年10月,中國網民規模預計為5.0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37.4%①。隨著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攀升,我們不難發現借由網絡媒體這一新媒體形態來維護個人權利的案例層出不窮,網絡媒體在公民維權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現實的公共話語空間中難以“發聲”的普通公民被網絡媒體賦予了話語權,經由相同的維權話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自由、開放、互動式的公共話語空間,帶著相同的維權訴求交流各自想法與意見,主要通過群體的輿論施壓使個體的權利得到維護。
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暴漲到1.95億,半年新增微博用戶1.32億人,增長率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②。近幾個月來,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的播發,跟進,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微博應用在短期內的爆發式普及,但微博本身低門檻參與,信息高度碎片化,互動式、裂變式傳播等特性,保証了在更“新”的網絡應用取代微博之前微博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也保証了一定時間內微博領先於其它網絡應用的使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