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創新擴散研究的現狀
通過在大眾傳播領域的學術數據庫輸入關鍵詞“創新擴散”,搜集到近年來發表於國內外大眾傳播學術領域權威期刊中“創新擴散”的相關研究論文共10余篇,分析這些論文的研究內容,發現“創新擴散”的研究現狀為:
(1)創新擴散理論在中國農村、欠發達地區推廣新技術和新知識的適用性研究。學者王錫苓、段京肅、李惠明以創新擴散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組織中的創新過程”為理論框架,將金塔縣網絡信息服務中心及其遍布各鄉鎮的村級信息點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組織,分析其性質及其借助《經濟信息導報》推廣農業信息的具體做法,農民對這一創新擴散的接收和評估,探討這一模式對該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學者段鵬在2005年10月到12月間通過對中歐天然林保護項目實施地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天然林管理項目的推廣工作是傳播學中“創新擴散”理論的一個有力詮釋。他認為運用創新擴散理論對天保工程的宣傳推廣活動進行分析,將對整個項目,乃至未來類似新技術、新觀點、新知識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推廣帶來有力的幫助。 學者孫信茹從傳播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採用民族志研究方法,以雲南箐口哈尼族村寨為例,描述在最近五年左右的時間裡,該村落的手機普及和發展情況。 研究發現,哈尼族村寨在社區自身的發展,當地人與外界的接觸及流動性快速增加等因素影響了手機這種新通訊技術在該村寨的普及和擴散。
(2)創新擴散理論在互聯網或寬帶技術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擴散現狀中的研究。學者祝建華、何舟在2000年的“全球互聯網研究”計劃中,以創新擴散理論為框架,描述、預測及解釋互聯網在香港、北京和廣州的普及現狀及前景。同時也運用創新擴散理論檢測了一國兩制的中國社會中不同地區對互聯網的使用程度,並且借此以推進中國互聯網研究的精確化與理論化。 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系博士生周裕瓊以“組織內的創新擴散”為理論框架,考察互聯網新技術在新聞業組織內部的成員中獲得採納的過程,發現組織因素對被動採納者的作用更大,而心理和人口因素則對主動採納者影響顯著。 美國學者Sangwon Lee, Justin S. Brown, Seonmi Lee通過對2001-2008年間來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中國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固定寬帶採用數據的分析,發現寬帶技術提供平台的競爭,用戶收入,用戶受教育程度與固定寬帶技術與擴散呈現正相關。
(3)創新擴散理論在華文報紙對外傳播策略中的研究。學者許燕借助《新民晚報》海外版的十年歷史,總結該報紙創造性地適應環境的創新擴散方式和生存經驗,發現“自發的非商業化模式”,“出於生存意願的商業化模式”,“處於對外宣傳需要的政黨報模式”影響著華文報紙對外的擴散。
(4)對經典創新擴散理論的拓展研究。學者祝建華與何舟以京、穗、港三地民眾互聯網調查數據為基礎,整合創新擴散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推導並驗証了心理變量對個人互聯網採納的影響,拓展了創新擴散理論中心理變量影響採納者做出決定方面的研究。學者韓鴻結合近年來國際發展傳播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提出“正態偏差方法”(Positive Deviance approach)在繼承經典創新擴散理論的基礎上,從另一向度拓展了經典創新擴散理論的研究視野和實踐空間,認為相比於創新擴散理論更使用於技術創新領域,正態偏差策略更適合於個人或組織行為的變革。 學者丁漢青以“豆瓣網”中的意見領袖對於話題的擴散為例研究SNS網絡空間中意見領袖在意見擴散和接受上的特征,發現SNS網絡空間中意見領袖之意見的擴散與接受不同於創新擴散的“倒 U”,而是呈現“長尾”狀。
綜上關於“創新擴散”的研究現狀所述,基於農村社會學的創新擴散研究在擴散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關於互聯網的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創新擴散研究正在彰顯其活力。除此,結合現實媒介環境所產生的傳播理論也拓展了經典創新擴散理論的研究視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