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

公眾輿論的對峙、理性與話語暴力【2】

劉建明

2014年07月14日16:5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回歸公眾輿論的理性

在西方,公眾輿論歷來以訴諸真理為己任,如果出現錯誤只是誤傳或不知情的結果,決不會惡意挑唆和辱罵。公眾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公眾的出現標志著社會的巨大進步,開辟了表達意見的場所,打開了民主的天窗。思想啟蒙時代從“公眾”中引申出的含義就是“理性公民的主體”。隨著社會的變遷,公眾意見成為大眾意願的集體發聲,最有力的表達場所就是新聞媒體。今天我們的網絡,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輿論空間,但許多聲音外表浮華,缺乏內在、縝密的思考,群罵、攻擊、侮辱此起彼伏,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它都違背了公眾輿論的本性。

早在中世紀,阿奎因、馬爾密斯布裡以及稍后的馬基雅維裡等思想家就開始強調“公眾輿論”的肅穆與求索,“公眾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也在這一時期流行起來。到17、18世紀,公眾輿論的影響越發強大,帕斯卡爾、伏爾泰、霍布斯、洛克、休謨甚至莎士比亞和台姆坡等人的著作都強調公眾輿論的理性,要求政府對其尊重。當時的法國總理奈克爾指出,輿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隻有傻子、純理論家、道德哲學學徒才不懂得在他們的政治事業中重視輿論”。﹝5﹞貝克對18世紀晚期的法國作出了這樣的評述:“比起某種發散的社會學的指示物,‘公眾意見’更像是一種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建構物。”﹝6﹞

公眾輿論在歐洲長期的發展中,同樣要經過社會討論才能形成,而不是一哄而起的即興表達。它出現的前提是:1.公眾和公民的出現﹔2.公民有權表達自身的想法﹔3.公眾廣泛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4.得到大眾媒體的支持和廣泛傳播﹔5.人們富有輿論道德,在討論中主動放棄不當意見而去認同正確意見。為此,泰勒寫道:“公眾意見,如我們先前所想的,不是個人意見的集合,盡管其中一些內容是我們本能認同的。它是經過爭論和討論之后得出的意見,並且被我們接受為某種常識。”﹝7﹞在歐美學者看來,公眾多是“有能力影響政府行為的人群”,“因他們的作用而使政府改變行為”,或者是“效忠國家者”和“樂於關注新聞和消息的人”。﹝8﹞這樣的公眾及公眾輿論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這樣的輿論才有矯正政府決策的作用,大放厥詞或網罵是起不到這種效果的。

西方輿論調查表明,從組織化團體的角度看,鬆散的公眾與政治層級的公眾常常重疊,構成社會分層的話語背景。在公眾之間除了利益糾葛,還有風俗和刻板印象。任何人想了解公眾意見,必須先了解它的社會層級、利益所在和刻板印象。無論是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公眾、主要的和次要的公眾,還是強大和無力的、賢明和愚蠢的公眾,一旦他們的話語踐踏了理性,就會遭到大眾的鄙視,被公眾輿論排斥在外,更不會得到喝彩。以嚴謹的輿論調查確定公眾輿論的類別和想法,按照理性曲線探索人們的嚴肅思考,能夠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在消費市場中,公眾輿論調查的應用更為廣泛,從企業、商家、大眾傳媒到政府的經濟部門,都通過輿論調查獲取有價值的見解。遇事不加思考和認真分析,快意於一陣痛罵,不可能為社會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意見。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