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眾輿論的多樣性孕育了正確與錯誤意見的對峙,反映了不同階層的利益和刻板印象。網罵、武斷與荒謬絕倫的公眾意見都帶有話語暴力的色彩。回歸輿論的理性,表達意見尊重事實,重視推理分析,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特征。公眾輿論調查的理性概念和命題,是認識公眾輿論規模和聲勢、摒除話語暴力的手段,是媒體傳播理性輿論、防止虛假輿論的蒙蔽、擔負促進輿論融合的使命。
【關鍵詞】公眾輿論﹔話語暴力﹔輿論理性﹔輿論調查的概念與命題
今年兩會期間,有位政協委員拿出一份公務員漲工資的提案,經媒體報道,招致2萬多網友的批評,引發鋪天蓋地的網罵,有人發出這樣的狠話:“昆明的暴徒,應該先把他砍了!”據報道,這份提案卻受到“所有公務員的追捧”。﹝1﹞現時代,這種輿論對峙和話語暴力極為普遍。消除社會輿論對立,推動公眾輿論的融合,不僅是大眾傳媒的使命,也是政府官員以及每個公民應有的輿論意識。
一、輿論對峙中的反理性沖動
美國學者格拉瑟和薩蒙說:“也許聽起來有點刺耳,像輿論這樣的東西並不存在,輿論不可能是可靠的判斷和推理。”﹝2﹞這個結論言過其實。公眾輿論中有公正、合理的判斷,也有荒謬的斷言。同時存在的若干種公眾輿論,正確與錯誤總是相伴而生,呈現不同的意見集合。施密特、謝利、巴迪斯在《美國政府與當前政治》一書中認為,“公眾輿論不隻有一種,在一個有2.8億人的國家中(指美國——本文作者),關於某個問題可能有無數的不同意見。公眾輿論是成年人口中某部分人所認同的各種態度或信念的集合。”﹝3﹞多種信念集合既有觀點相近的輿論,也有態度截然對立的看法,兩極輿論時有反理性的沖動。
公眾輿論及其沖突的出現,標志著大眾對社會問題的分歧和信念對立,是社會層級結構的反映。《美國政府與當前政治》一書認為,“公眾輿論告訴人們,公眾在某個問題上的分歧程度以及達成妥協是否可能。如果很大一部分人表達同樣的觀點,就是‘存在著一致’。輿論可分為‘一致的輿論’‘分裂的輿論’和‘無傾向的輿論’三種。”﹝3﹞“一致的輿論”是民意,“分裂的輿論”是公眾輿論,即若干佔25%∼60%以下的眾意﹔“無傾向的輿論”是持有不置可否態度的人群。辨別公眾輿論不僅看其量度,由數據確定它的規模,某種職業、團體、階層(階級)或某個年齡段的人的共同態度,都是構成公眾輿論的重要因素。
錯誤的公眾輿論依據某些現象進行想象推理,提出片面、武斷的判斷,甚至推崇話語暴力。有些公務員工作拖沓、不作為,對民眾訴求冷漠無情,少數官員一度“四風”盛行、劣跡斑斑。對這類公務員的惰政和腐敗的推演和想象,難免將一切公務員污名化,夸大、扭曲了社會圖景。正如李普曼所說:“對公眾輿論進行分析的起點,應當是認識活動的舞台、舞台上的形象和人對那個形象所做的反應,構成了一種三角關系。”即“行動的情景,人對那種情景的想象,以及對行動的情景中產生想象的反應”。﹝4﹞公眾輿論一旦包含想象的成分,就會放大議論的對象,忽視甚至抵制理性思維。反對提高公務員工資,正是某些公務員形象不佳導致的結果,但並非所有公務員都有劣跡。理性的公眾輿論尊重事實,重視推理分析,冷靜張揚自己的意見。大多數中西部和基層公務員的工資甚低,是不容否定的事實。社會各行各業的工資有高有低,要和能力、付出和貢獻成正比。媒體簡單地傳播贊成或反對給公務員漲工資,都沒有揭示輿論的理性,張揚話語暴力有違職業操守。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