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輿論聲勢與輿論調查的誤差
在媒體上,常常看到這樣的調查論斷:“形成輿論強度”“造成輿論聲勢……”“強勢意見正在轉化為民意”。什麼是“輿論強度”,什麼又是“輿論聲勢”?“輿論強度”與“輿論聲勢”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在輿論調查中如何發現和確定誤差?這是輿論調查設計和撰寫調查報告的關鍵問題。
如果對某一社會問題形成民意,無疑它是強度最大的公眾輿論。當對某個問題的民意還沒有形成時,數量最大的公眾意見就可能是強勢輿論,顯露出高昂的輿論聲勢。輿論強度不僅包含表達意見的公眾數量巨大,而且態度堅決、呼聲強烈,是由“堅決同意或堅決反對、堅決贊成或極不贊成、非常滿意或很不滿意”之類的態度概念表達的。少數人即使態度堅定、執拗,其影響力依然微弱,不可能形成輿論聲勢。
輿論聲勢有三種規模:1.局部規模,某種意見僅在一個地區(某個縣區或城市)高漲﹔2.膨脹性規模,輿論主體達到成年人口40%∼50%的比例,在多個城市或地區出現﹔3.全局性規模,某種意見已接近60%的人贊成,並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流傳,很快能發展為民意。大眾傳媒上常說的“大家認為”“群眾一致呼吁”“社會反響強烈”,都屬於這類聲勢的輿論。輿論調查捕捉、確定不同規模的眾意,常常出現誤差,甚至把少數人竭力喧囂的意見誤認為規模較大的眾意。這類“多少顛倒”的現象,也是輿論非理性的表現,往往被大眾傳媒所追捧。
互聯網是制造輿論聲勢與輿論強度最好的媒體,幾千、幾萬人的帖子和微博發出相同的呼吁,在大眾看來,似乎是全民的意見,實際對全國整個人口而言,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少數派。輿論調查或民意測驗把握輿論聲勢的真實“個頭”,借助抽樣數據進行概率分析,才能准確把握它的社會影響。忽視輿論調查的科學抽樣,必然放大可能出現的誤差,對輿論強度與聲勢的評價難免偷梁換柱,把少數人的意見誤認為是大眾的意見。
所有輿論抽樣都有誤差,輿論調查機構有時利用誤差制造虛假的輿論聲勢,媒體若忽略這類誤差就會被輿論陰謀所利用。西方嚴肅的報紙有關民調的報道,“通常會加上一個小邊樣,提醒讀者注意調查誤差,並解釋其含義。電子媒體也常在稿子裡提到正負幾個百分點的抽樣誤差。然而,媒體在承認調查結果必然帶有某種不精確時,通常隻用一兩條注解來處理,不如報道調查內容那樣顯眼”。﹝9﹞這類輿論調查報道,同樣讓人們忽視輿論調查的誤差,甚至中了少數人極端意見的圈套。在通常情況下,樣本數量足夠、類型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調查命題客觀准確易懂,才能把誤差降到最低限度。
美國民意協會前任主席及全國民調評議會評議員巴德•羅普曾在十多年前警告說:“在新聞稿中隻提到抽樣誤差這一種,會讓人以為除了抽樣誤差外,所有調查結果都是正確無誤的。這當然是不對的,也不是你該讓人們產生的印象。許多民調報道現在都在稿子裡指出,抽樣誤差只是整個調查過程中多重誤差之一,其實,每一項輿論調查都受制於若干實際執行上的困難。”﹝10﹞某些人拒訪而造成的誤差,對輿論調查的失真具有關鍵作用﹔態度命題從哪個角度向回答者發問,可能有誤導作用。羅普還強調:“許多人會對他們一無所知的事情發表意見,在民主社會中,他們有權這麼做,這些意見也可能對政治運作過程造成重要影響。然而,在報道輿論調查結果時,如果發現調查主題並非大家熟悉的事情,就要特別小心了。”﹝10﹞那些發出語言暴力的人,對談論的事情究竟知道多少、知道的是否全面,這不僅對輿論調查及其報道,而且對他們本人都是一面鏡子。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何香久.別讓公務員為少數腐敗者買單﹝N﹞.新京報,2004-03-05.
﹝2﹞Theodore Lewis Glasser,Charles T.Salmon,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Guilford Press,1995:p37.
﹝3﹞Steffen W.Scmidt,Mark C.Shelley,Barbara A.Bardes.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day,Wadsworth,2004:p198.
﹝4﹞Lippmann,W.Public Opinion,Greenbook Publications,LLC,2010/1922:p15.
﹝5﹞Harwood L.Childs,Public opinion:Nature,formation and role,D.Van Nostand Company,Inc,1965:p26-27.
﹝6﹞Baker,K.M.,Inven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Essays on Frenc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72.
﹝7﹞Taylor,C.Modes of civil society.Public Culture 3(1)1990:109.
﹝8﹞Bryce,J.& Bryce,V.Modern Democracies,Kessinger Publishing,/The Maomillan Company,2004/1921:p31-40.
﹝9﹞Lavrakas,Paul J.,Holley,J.K.,Polling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verage.,Newbury Park,Sage,1991:p189.
﹝10﹞Gawlser,S.R.,Witt,G,E.A Journalist's Guide to Public Opinion Poll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4:p135.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