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8期

全媒體環境下紙媒營銷【3】

——以“中青視野大講堂”運作為例

狄多華

2014年08月25日11:47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大講堂變讀者為用戶

“中青視野大講堂”情感專場之所以廣受歡迎,其一是話題選擇的成功,情感話題老少皆宜、男女通吃。其二是傳播的成功。大講堂活動不單單是組織講座,而是全媒體傳播。《中國青年報》發消息,報社所屬中青在線設置活動專題,中國青年報讀者俱樂部三大門戶網站微博和微信全程推送,同時組建校媒記者傳播團隊,現場適時報道,並與所到單位及講師微博微信互動,加之地方媒體的跟進,形成了立體化的傳播矩陣。最為重要的是大講堂的形式,它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移動互聯,搭建了一個多方共贏的平台。這一平台的價值日益顯現。

在這個平台上,報紙服務了讀者,傳播了品牌,培育了潛在客戶,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合作方《視野》雜志傳播了品牌,服務了目標讀者,開發了定制商務期刊﹔戰略合作方百合網借船出海,傳播了品牌,到達了此前不曾到達的目標人群目標單位——著名高校、大型國企、黨政機關。優質聽眾資源和良好的傳播效果,為百合網在資本市場贏得更好的合作商機。講座所到單位,豐富了職工或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借機”完成了想做未做的事宜,而聽眾同樣受益,免費享用了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在這個平台上,沒有一個輸家,大家都是受益方。正是因為有優質的讀者來聽講,報紙對商家變得有價值。如果說系列公益講座是我們打造的新產品,通過大講堂這一平台,我們把普通讀者乃至潛在讀者轉化成了我們新產品的有效用戶。

這一轉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是我們在不斷服務讀者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早在2009年,筆者出任中青報發行部主任1年后,就有了組建讀者俱樂部的想法。原因是此前我們對讀者塊狀清晰,條狀不清晰,讀者找我們容易,我們尋找具體讀者時缺乏手段。對於公費訂閱、郵發的報紙讀者,我們隻見森林,難見樹木。因此,必須加強與讀者的互動,組建讀者的聯誼組織成為發行部門的首要任務。2011年,在報社領導的支持下,借《中國青年報》創刊60周年的契機,我們發起“尋找《中國青年報》金牌讀者”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找尋“金牌讀者”與《中國青年報》不同尋常的故事。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