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6月10日,上海電視節的“白玉蘭論壇”開講,論壇的第一個分話題為“探索中國原創節目模式前行之路”,文章以此為由頭,分析了目前國內電視節目模式從引進版權到自主原創的轉型升級,列舉了處於各個成長階段的典型節目,並嘗試總結了這些節目的成功要素,對未來中國原創節目的走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上海電視節﹔版權引進﹔原創節目
2014年6月9日,第20屆上海電視節拉開帷幕,6月10日,電視節系列活動之一“白玉蘭論壇”開講,有關中國電視原創節目模式的探索成為該論壇的主題之一,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關注。當下,《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韓國模式、《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等歐美模式在中國的走紅使得模式節目成為中國電視行業的“現象”。模式引進豐富了熒屏,提升了電視人的制作水平,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些許憂慮。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的電視節目如何實現“海外引進—本土化改造—自主創新—海外輸出”的轉型升級,是業界必須思考的實際問題,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
一、目前我國電視節目的編播策略和創新機制
近兩年,各檔貼了“海外引進”標簽的電視節目紛紛在中國熱播,不斷刷新電視和網絡平台上的收視紀錄。2013年更是被業內稱為中國電視的版權引進年。據有關資料統計,該年每月都會有兩檔節目版權被引進到中國。一個衛視的節目火了,其他衛視便跟風扎堆,一時間同質化節目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尤以浙江台與湖南台為甚。一方面人們擔心“江湖之戰”會讓兩台陷入惡性競爭的漩渦﹔另一方面人們又期待它們在互爭高下中再創收視奇跡。兩台的編播策略和創新機制成為當下中國電視節目的典型縮影和優秀范例。1.《中國好聲音》的海外版權引進和改造創新
提到浙江衛視的海外版權引進,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國好聲音》。其實在2012年的時候,全國排名前十位的衛視有一半以上購買了海外節目版權。但是《中國好聲音》的出現讓海外版權引進成為家喻戶曉的話題。當時有網友戲言,版權引進讓中國的節目瞬間“高大上”,達到了“國際水平”。《中國好聲音》由星空衛視旗下的燦星制作聯合浙江衛視共同打造,作為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中國的唯一正版授權被引進。《The Voice》系列節目以其獨特創新的節目模式與實質性的超強影響力風靡全球,先后在荷蘭、美國、英國等國家獲得巨大的成功,不斷地創造高收視率。《中國好聲音》節目本身包含“導師盲選”“導師抉擇”“導師對戰”“年度盛典”四大階段。[1]其實,《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不僅要歸功於原有節目模式的成熟和新穎,還多虧了制作單位對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最早《中國好聲音》按照引進模式應該叫《中國之聲》,但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節目對聲音返璞歸真的追求,遂取了一個比較朴素的名字《中國好聲音》。這一變化看似事小,卻更好地切合了中國的文化內涵,讓受眾在情感上更易接受。《中國好聲音》的定位是“勵志音樂評論節目”,所以四位導師也不像國外評委那麼毒舌,非常平易近人、詼諧幽默,極具人文關懷。而競爭機制的引入,更是讓導師“自我叫賣”,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秀學員,大大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與學員之間是一種妥協與合作的關系。該節目中的導師不再像從前節目中的評委那樣與選手之間存在相互對立的關系,因此在這一檔節目裡觀眾看不到導師與學員之間爆發沖突的場面。當然,與在電視上直播互吐毒舌、互相攻訐為賣點的其他節目相比,這檔節目要“健康很多”。[2]在賽制上,《中國好聲音》增加了循環比賽的次數和媒體評審團,這些創新都是節目組根據觀眾反饋做出的策略調整。另外,因為中國人在接受習慣上更傾向於故事性、情感性強的節目,所以相較於原版的《The Voice》,兩季《中國好聲音》不僅突出音樂的部分,還注重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節目成功確立了“小人物大夢想”的定位,宣傳了社會正能量,讓觀眾笑著、哭著、感動著。不過,當有觀眾質疑節目煽情太過的時候,節目組又及時做出調整,減少了節目的故事情節。這些經驗,都不失為外國節目模式引入后的本土化創新。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