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3】

張皕喆

2015年04月01日11:3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第3章 探究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倫理淪喪原因

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缺失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其原因是來自於多種方面的。從自媒體的基礎每一個具備自媒體能力的大眾來看,好奇心驅使下的窺私欲,被假新聞“薄紗”蒙蔽雙眼與良知下產生的強烈偽正義感,都是讓他們或者說我們不經意“犯錯”的根源。從媒介傳播介質本身的問題看,吸引眼球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讓他們和它們的“卑微”的把關人意識瞬間土崩瓦解煙消雲散。從政府監管機構角度來看,由於目標的龐大與分撒,傳統的把關和監管明顯捉襟見肘。這些都是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倫理缺失現象的根源.

3.1眼球經濟效益

論導致當前自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缺失的原因,首當其沖的一定是眼球經濟效益。

事實上仔細分析,任何領域任何方面的任何一種缺失與淪喪現象,對經濟效益的過分注重似乎都是罪魁禍首之一。而當我們走進自媒體時代眼球經濟效益便成了新聞倫理缺失的成因之一。

眼球經濟,又被稱作注意力經濟,在1997年由美國人Goldhaber 在他的文章《注意力購買者》中第一次提出[9]。顧名思義,這就是一種通過吸引消費者眼球(注意力)從而獲得經濟效益的盈利方式。在自媒體時代眼球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變得更加活躍。雜志需要眼球,隻有發行量才是雜志社的經濟命脈﹔網站更需要眼球,隻有點擊率才是網站價值的集中體現。正因如此,為了多賺取“眼球”,多獲得經濟效益,自媒體平台和自媒體本身都會對一些已知或者未知的倫理缺失的報道行為置若罔聞,畢竟在他們看來,如果因為良知與操守讓那些本應進入口袋的鈔票飛走這太不值得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不惜一切代價賺取“眼球”成了”他們”的宗旨,倫理在外無監管,內無操守的環境下變得不堪一擊,一文不值。

在近日對歌手姚貝娜去世的報道過程中就有這樣媒體人為了眼球經濟有失新聞倫理的例子。不僅在醫院重症監護室門前有為了第一時間得到消息而寫好文章隻盼死訊的記者,更有媒體人假扮醫生潛入太平間偷拍隻為報道出更加吸引人的新聞,令人發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縱觀近年來的自媒體新聞界,李剛事件如此,藥家鑫事件如此,很多自媒體平台的倫理缺失現象皆是因為媒體為了一己之私為了經濟效益竄改事實,不實報道,鼓動錯誤輿論發展眼球經濟造成的。

3.2 把關人的缺失

如果說眼球經濟利益是導致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缺失的內在原因,那麼把關人的缺失就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外在原因了。“把關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指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裡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准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10]。

簡單的說,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是要經過層層“審批”才能到達受眾面前的,第一道關,便是信息傳播的媒介,媒介採集同時進行篩選編輯之后將搜集而來的信息制造成新聞以媒介自身為介質進行傳播。這是第一道關,把關人便是媒介自身,在自媒體時代,眼球經濟利益讓第一道關的把關人幾近失效。科學是相通的,因此這也是第一小節所闡述的缺失原因一。

再到第二道關,便是我們所說真真正正的“全職把關人”,他們全職把關,對媒介所生產出的“產品”在“上市”前做一次“質量檢測”一旦發現“無良品”便就此攔下回爐整改或銷毀。這是第二道關的工作,在傳統媒介所在的環境裡它們所對應的是每一個國家自己的媒介監管機構,這些規模權利職能各有不同的機構會根據各自的規則,法律,社會形態,等為依據對傳統媒介“產品”進行過關檢測。

然而,在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是一個新興事物,當然其實它並不“年輕”,但事實上自媒體的發展速度完全超越了與其相對應的把關人的發展和衍生速度,並且這種超越視乎目前是無法追趕的。目前自媒體時代下,就有傳統“把關人”對於自媒體認識不清,對自己的職責也不甚清晰,有些迷茫有些進退兩難,出於不知道如何監管自媒體也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監管自媒體的狀態。而專門應用於監管自媒體的把關人機構在每個國家發展也不同,小部分國家已經認識到自媒體把關的重要性已經開始發展建設但不成熟,而大部分國家在這一領域完全空白。這就是自媒體把關的現狀,也是自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缺失的又一“病因”,把關人的缺失。

3.3 捍衛正義的“公知”扮演

“公知”,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當然這是正確意義上的公知,而我們所討論的導致當前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倫理缺失的第三種“病因”是一種對公知的盲目扮演,或者說是現在一部分網民,自媒體者都無法避免的“妄想症”,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媒體的大潮帶來的不只是媒體的發展時代的發展,更帶來的是個人“發聲”權力的膨脹[11]。

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話語權在當今自媒體這個時代變得無比強大時,人們靈魂深處萌生著的正義感英雄夢便壯大開來。人們開始幻想甚至可以說是“妄想”自己應該利用手中的權力發揮力量匡扶正義,扮演“公知”的角色。然而就是這種無知的正義感,讓一部分自媒體人在不經意間喪失了新聞倫理,造成了新聞倫理缺失的現狀。

仔細分析很多新聞倫理缺失問題都是有著這樣一種模式的,由於某個或者某些自媒體人的看似正義的權威的實則不當的錯誤的言論導致一個新聞事件或者現象得到錯誤的對待探討解決或者被不正當的夸大。擁有這種模式的倫理缺失現象都是由於自媒體人捍衛正義的“公知”扮演導致的。例如近期的趙本山事件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近期知名喜劇演員趙本山由於為參加國家,省,市三級的文藝座談會議加之於其近一段時間露面較少,便有大量的輿論,扮演“公知”,在自媒體平台上大肆渲染二人轉俗不可耐,上不了央視等等,更有甚者指出趙本山氣數已盡,隨后趙本山已被“打黑”等等虛假言論也相繼傳出。最后隨著趙本山本人的出面辟謠等等不了了之。這便是一次典型的自媒體平台上的“公知”扮演。

3.4 集體窺私欲的體現

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缺失發生的原因除了,眼球經濟,把關人的缺失,“公知”扮演之外,還有的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廣大自媒體人集體窺私欲的體現了。窺私欲,即人們對於知曉他人隱私的欲望,而集體窺私欲便是眾人對於知曉他人隱私的欲望了,這裡的他人往往是有名的知名的人士,這些人的隱私更具熱點更有”看頭兒”。

人們為了這一時興起的“看頭兒”努力的去挖掘那些有關他人隱私的一切信息,這樣的挖掘甚至創造了一個名詞“人肉搜索”,這樣的挖掘創造了一個新行業“狗仔”,正是因為人們或者說廣大自媒體人對於這種“看頭兒”的“孜孜不倦”的“追尋精神”導致了自媒體時代集體窺私欲的泛濫,與集體窺私欲相關的新聞倫理缺失現象的泛濫。

由於集體窺私欲導致的新聞倫理缺失事件與現象屢見不鮮,2008年開始泛濫的各種“艷照門”,門事件在自媒體平台“折騰”著,實際上這隻不過是幾張不雅的照片而已,隻因主角不同性質就變了。還有層出不窮的“人肉搜索”現象,對於“五道杠”的人肉搜索,已經不局限於對“五道杠”這種新奇事物的探究了,開始大范圍涉及到這個可憐孩子的隱私上,爸爸是誰,媽媽是誰,什麼工作是不是領導等等不應該公布在在媒體平台上的信息在自媒體平台不斷的更新著。這是很明顯的自媒體平台下的新聞倫理缺失問題,原因便是自媒體時代下大眾和自媒體人集體窺私欲的體現。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