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傳播技術的發展與高等教育變革【4】

——以MOOC為例進行分析

蔡  騏,羅  威

2015年07月14日14:1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一)創新觀念,深化對MOOC的認識

MOOC現在依然處於高速發展期,其最終的形態並沒有完全展現,但MOOC給高等教育所帶來的革新已初見端倪。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對MOOC教育予以重視。現階段,我國已將“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推進的項目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也進行了詳細的安排,並且近些年來一直在開展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但中國在推進MOOC教育中,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還在用舊有的觀念來理解MOOC教育,這大大制約了MOOC教育的發展。首先,學生對精品開放課程的參與水平不高﹔其次,很多學校將建設精品開放課程當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而不是一項教學改革,這明顯違背了精品開放課程的初衷。認識的高度決定著行動的力度,因此對於MOOC,我們首先就要創新觀念,深化認識。中國的大學應該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潮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把開放教育資源以及MOOC教育納入到大學的發展規劃中。MOOC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挑戰,也是機遇,隻有正確認識MOOC對高等教育的深遠影響,才能真正推進高等教育的歷史性變革。

(二)引進吸收,走中國特色的MOOC發展之路

MOOC這一概念由國外所創,MOOC的課程平台也以英語為主要語言,這給中國學生的使用帶來了不少麻煩,在學習與體驗上也會存在著“水土不服”等問題,因此,對於MOOC,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引進消化后再吸收。先要“照葫蘆畫瓢”,然后再在現行體制上進行創新,走有中國特色的MOOC發展之路。根據中國的國情與MOOC的現狀,走有中國特色的MOOC發展之路要在兩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面向學生群體搞好MOOC的精品教育﹔二是面向社會群體搞好MOOC的繼續教育。現階段,Coursera、edX、Udacity等國外主流MOOC平台發展得較好,中國首先還需借鑒這些優秀平台的先進經驗,打造一批適合中國學生使用的本土化MOOC平台,把各個高校的精品課程搬上MOOC平台,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通道。再者,我們也應該看到Coursera、edX、Udacity這類MOOC平台主要走的還是精英教育路線,但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薄弱的社會現實,使得MOOC在國內完全可以面向廣泛的社會民眾,走繼續教育的路線。因此,中國的MOOC教育可以在傳授知識與培養技能方面嘗試“兩條腿走路”,而不必照搬西方模式。

(三)推廣普及,增強MOOC教育的參與度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由教育部、財政部支持的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台愛課程網應運而生。2013年10月清華大學基於edX的開放源代碼也研發推出了自己的MOOC平台——學堂在線。對於MOOC,盡管我國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推廣普及還遠遠不夠。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對於MOOC,很多中國學生都並不知情。以愛課程網為例,它雖然已經建立了一段時間,但它在學生中的認知度卻是很低的,大部分視頻的播放次數僅以千計,關於課程的評論也寥寥無幾,這與國外的Coursera、edX、Udacity這三個平台上,一門課程動輒有上萬的學習者相比,相差甚遠。低播放率與低參與度,使得對課程的投入與其傳播效果不成正比,而這正是當下中國MOOC發展的現實寫照。因此,對於MOOC的發展,國家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廣普及MOOC教育。首先要以MOOC為平台,推進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MOOC的學分認証做到常態化、普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廣大學生用戶﹔其次,在普及MOOC教育中,要廣泛利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來進行宣傳,比如可以推出MOOC的微信公共賬號,定時推送課程通知或發布用戶感興趣的信息﹔再者,還可開發在線即時翻譯工具,在將外語課程翻譯成中文的同時,也能將中文課程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推廣﹔最后,大學還須加強引導,努力提升廣大師生的媒介素養,幫助他們掌握通過MOOC來學習的方法,使廣大的學習者都能通過親身參與從而感受到MOOC所帶來的好處。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軒尼斯曾將MOOC的出現比喻為“一場數字海嘯”,面對這場海嘯,我們絕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迎接挑戰,做時代的弄潮兒。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MOOC代表了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最新探索,它對傳統高等教育的沖擊是巨大的,但MOOC的興起與發展也只是高等教育體制完善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今后肯定還會出現一些更先進與更科學的教育方法。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深化對MOOC的認識,通過發展MOOC,為我國的高等教育變革探索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 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

[2] Stephen Downes.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EB/OL].http://www.downes.ca/post/54540.2011-01-07.

[3] 維基百科.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http://en.wikip -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2014-3-16.

[4] 湖南師范大學劉湘溶校長在2014年新學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hunnu.edu.cn/info/1005/4125htm,2014-03-16.

[5]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陳亮,周立,方李啟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6] 林堅.科技傳播的結構和模式探析[J].科學技術與辯証法,2001 (4).

[7] 彭蘭.從“大眾門戶”到“個人門戶”——網絡傳播模式的關鍵變革[J].國際新聞界,2012(10).

[8] 唐納德·肖.創造一個紙草型社會[J].國際新聞界,2004(4).

[9]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0] 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

[11] 王斌,王璐.MOOC開啟未來教育變革[N].北京晨報,2013-10-17.

[12] MOOC學院.MOOC中文用戶大摸底[EB/OL].http://MOOC.guokr. com/opinion/437530/.2014-5-25.

[13] 北京郵電大學.國內外教育參考2013年第5期[EB/OL].http://fzzl. bupt.edu.cn/content/content.php?p=72_23_234.2014-06-15.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