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電視紀錄片解說的語境要素分析

孟旭舒

2015年07月14日14: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對解說語境各要素的全面認知,是電視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寫好解說詞,進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語境是解說創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語境是解說語意確切傳遞的重要依據,上下文語境解說完成意義表達的潛勢,協同語境使傳受雙方言語交際活動更自然和諧,這四個方面構筑了多層次、多方位的解說語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說更好地實現交際意圖,提升交際效果。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解說﹔語境

解說作為電視紀錄片的重要構成元素,從聽覺上對視覺畫面給予描述、解釋,對聽覺聲音給予補充、說明。解說的創作目的是服務於主旨表達,其創作過程必須重視解說語境中各要素的存在與作用。對解說語境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是寫好解說詞,進而成功配音,完成電視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和協同語境共同構筑了立體的解說語境。本文深入分析語境中的各要素,以期使傳受雙方能更好地把握解說語言,實現交際意圖,提升交際效果。

一、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是語言使用當下時間縱線與空間橫面的交叉點,是解說語境多層級系統中的外層語境,對解說語境系統具有整體規約和指導的作用。解說語言個性化表達必須置於文化語境中才能被理解、被接受。

1.轉向視覺文化

隨著文化產業的全球發展,視覺形象在媒介表達和受眾吸引中越來越重要。“語言文化”轉向“視覺文化”,圖像滲透到受眾日常生活,成為接受信息最重要手段。從文化發展看,電視不僅吸收了電影圖像敘事的媒介優越性,而且還將表達“視域”延伸到社會各領域,把電影藝術審美圖像敘事“還原”為日常生活真實記錄[1],體現出對視覺感受的重視和對感性生命的貼近。紀錄片在電視媒介的興盛和繁榮,正是這一文化轉向的代表。但圖像優越並不意味語言文化徹底終結——重視圖像傳達與感受的視覺文化是對更為人性化文化形態的追求,是現代性文化追求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是對語言文化的提升。直觀影像成為我們文化表達的主流,並不是圖像“征服”了語言,而是在認識世界、理解現實的主要方式上的變化。不管是語言還是圖像都是媒介進行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因子。

2.文化消費主義化

新世紀后,在市場化和商業化推動下,過剩的物質經濟向更高級精神經濟發展。人們長期被貧窮和計劃所壓抑的物質欲望得到釋放,開始追求消費主義價值觀和極度張揚的生活方式。對已推向市場的大眾傳媒行業,經濟利潤是生命源泉。為提高傳媒信息對大眾市場佔有率,傳媒行業盡可能使信息產品易於消費以贏得最大數量受眾。精神產品商業化使大眾傳媒的各種文化形式成為單純消費品,成為謀利工具。消費主義文化滿足的不是人類精神需要,而是生理感官的刺激,這種刺激不能使人內心真正快樂,沒有得到快樂的內心又會去尋找新的、更富刺激的享樂,傳媒產品在庸俗化趨勢中失去了文化和價值的意蘊。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文化價值取向是抵制這場文化消費主義化侵襲的根本,隻有打造高品質傳媒產品才能實現傳媒行業的社會責任、文化責任和教化責任。

3.大眾文化崛起

全球化文化擴張背景下,中國文化出現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三者角力,呈現多元文化格局。大眾文化是社會生產和消費體系的組成部分,產品為市場而做,為消費而生。對大眾傳媒而言,傳媒產品的復制數量(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等)是衡量其質量的重要參數,決定傳媒產品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但機械化工業生產模式導致了傳媒產品同質化嚴重,傳媒化的大眾文化失去傳統文化的審美特質,將受眾數量、需要、趣味作為追求目標,放棄文化對創新精神的訴求,對獨特感受的表達。技術性媒介商品湮滅了經驗和想象的審美理想,文化偏離理性的深入而滑向單純感官的直覺體驗。

新世紀后,電視紀錄片即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發展、繁榮。一方面,讀圖時代帶動了電視對社會各領域的視覺表達,使紀錄片在電視媒介生存並發展﹔另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傾向的出現和大眾文化的崛起,消解了長期壓抑的文化禁錮,使文化享樂得到普遍認同和大面積傳播,但同時使傳媒產品凸顯了其商品性,表現出虛假需求、靈魂失落和技術化情感,這些都與傳統美學審美品位發生偏離。作為電子時代高品質文化代表,電視紀錄片堅守自己文化品格的同時,還需適應大眾文化消費品味。解說等元素的加入,削減了紀錄片貴族化氣質,降低了鑒賞門檻,進而擁有盡可能多的受眾群體,從而在電視媒介中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燕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