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媒體時代下跨界導演影片的營銷與突圍【3】

朱  蕾

2015年07月14日14:5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跨界導演影片“消費者中心制”下對市場的細分

不管是徐崢的《泰囧》,還是趙薇的《致青春》和郭敬明的《小時代》,都是商業電影,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電影的票房和收益。而如今商業電影的市場化讓它不得不去迎合觀眾,不得不把受眾第一位這種意識放在首位,商品就必須要有它的自然屬性。隻有觀眾肯定了才能有經濟來源,所以這些跨界導演都非常清楚花錢的觀眾想要欣賞的東西,對哪些消費感興趣,充分把握了受眾的心理。

相對於很多專業的影評人或對電影有很高要求的觀眾,極大部分觀眾觀看電影主要看的是故事內容、演員等,不會去關注藝術手法是否高明,而這三位導演恰好都沒有讓影片披上晦澀不接地氣的學院派藝術電影的面紗,而是運用了商業電影清楚簡單的一般敘事手段。

1.徐崢喜劇片的市場定位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受眾

徐崢以前的作品大都是類型電影,它們也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然而完全意義上的藝術片卻十分少見。《泰囧》作為他第一部自導的電影來說,可謂是一部成功的喜劇,他從多年的演員生涯中捕捉到了觀眾對於這類影片的需求。影片確定了要做喜劇片,所以人物關系、台詞、劇情都圍繞喜劇展開。三位主演也通過其之前的影視作品獲得了觀眾對其喜劇身份的認同,該影片制作精良、情節緊湊、笑點密集,滿足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片中的三個主角分別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典型的階層。一個是徐崢扮演的表面風光但背后危機重重的成功人士﹔一個是王寶強扮演的善良淳朴、充滿溫暖人心的正能量的外來務工人員﹔第三個則是黃渤扮演的精於算計的負面形象。這三個階層的生活狀態能讓不同的觀眾看到成功人士如何與生活和解,外來務工人員帶來的正能量或競爭對手之間如何化干戈為玉帛,不同層次的觀眾都能或多或少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一定的角色代入感。

2.趙薇用懷舊青春情感元素猛攻受眾市場

趙薇的《致青春》從選材開始便與嚴肅的藝術電影拉開了距離,她選擇了當代暢銷小說進行改編,此類暢銷小說極其講究故事性、追求人物性格的極致。中國電影市場商業化進程的加快使中國電影受眾的年齡層、收入層、知識層跨度越來越大,受眾定位是不可能無微不至的,但《致青春》這部影片卻輻射到了70、80、90后三個時代的受眾,年齡跨度異常大。

影片本來的定位是70、80后,因為影片的時代背景是90年代大學生的友情和愛情,傳達給受眾的主題是懷念青春。在懷舊中,他們能拋開眼前的郁悶,體會到放鬆和愉悅,得到一些補償和自我滿足。而影片中女主角鄭薇的敢愛敢恨、為愛隱忍的阮莞、誓死捍衛尊嚴的小北等各種鮮明的人物性格都吸引了與影片中的大學面貌千差萬別的90后。趙薇利用人們對相似環境接近性的原理勾起了一大批大學生甚至非大學生的回憶,粗壯的梧桐樹、嘈雜的宿舍和碧藍的天空等這些大學校園中相同的元素都喚醒了人們共同的記憶,讓受眾產生共鳴。

3.郭敬明“小眾式”受眾定位

郭敬明的小時代運用了反常規的受眾定位,他沒有想要討好所有人,而是非常明確地將本部影片的受眾定位在90后到00后。這部分受眾不僅時間充裕而且消費能力強,最重要的是他們是作為作家時就擁有龐大粉絲群的郭敬明的忠實追隨者。所以《小時代》其實是精准地針對粉絲群進行營銷,因為粉絲肯定覺得自己的偶像沒有缺點,所以觀看的主要人群基本上都是郭敬明的粉絲,那麼他們的評價當然也偏向正面。影片開端赫然打著的“導演、編劇、原著郭敬明”字樣,也讓一大批粉絲陷入無限崇拜與贊嘆中。

可以看到這三個人,他們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和習慣,所以他們導演的作品也和他們此前的職業作品有相關性。以往的“第六代”導演可能更注重自己個人的傾訴,而這些跨界導演不同,他們與觀眾互動親近,將探尋到的貼近觀眾的表達方式應用在影片中。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燕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