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堅守內容 創新傳播——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的生存思考【2】

趙紅勛

2015年08月24日09:4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二、故事表達:電視內容的敘事張力

電視學者雷蒙·威廉姆斯說過“電視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的認識,從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3]電視在改變情感認知和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故事化的敘述方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伯格認為,故事就是敘述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電視的故事化表達,就是通過電視的聲音語言和畫面元素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講述一段豐沛的情感。故事表達是電視內容與電視觀眾實現內在交流、創新互動的有效手段,是內容普泛化、大眾化、通俗化的外顯機制和傳播策略。

敘述故事,一定要講求故事的真實性。如果敘述不實,適得其反。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電視傳播的首要定律。去年底,中央電視台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專題報道,用真實具體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講訴當代社會普通人的價值追求。在敘述過程中,央視以客觀敘述事實為主基調。比如,在第一期《零點后的中國人:我為飛機排污》節目中,以王得愛師傅在夜間冒著寒風為飛機排污為敘事起點,通過聲音和畫面語言,細節性展現王得愛師傅的常態工作,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盡顯無疑,讓人們了解王得愛的生活追求,獲得精神鼓舞。再如《中國好聲音》之所以能夠引發萬人空巷、全民討論,真實敘述是其一大法寶。每個登上舞台的選手,都講述了一段自己的真實生活和真情實感。第一季“好聲音”學員、來自台灣的盲人歌手張玉霞,雖然眼睛看不見多彩繽紛的現實世界,但她用音樂感知周遭和世界的精彩。她對音樂的向往和痴迷,讓人佩服。演唱的那一刻,這個平凡的女孩成為了一個發光體,光彩照人。第三季“好聲音”學員帕爾哈提,為了逝去的哥哥歌唱,打動了全場觀眾。“從這些好聲音學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身份真實、故事真實、情感真實、夢想真實所綻放出的光芒,讓《中國好聲音》熠熠生輝。”[4]

在內容真實的前提下,還要把握好敘事手法的客觀真實。湖南衛視的大型季播身份互換真人秀《變形計》,採用原生態記錄的方式,對互換的城市少年和農村少年進行24小時全天候跟拍,一方面是尊重變形事實,另一方面滿足觀眾對真實性的需求。不可否認,跟拍能夠盡可能展示變形原貌,但還要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參加變形的都是青少年,對他們進行24小時拍攝,是否會對其心理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呢?貼著“性格暴躁”、“任性叛逆”、“破壞規則”等一系列標簽的城市少年,對節目組這種跟拍較為反感。溫順、懂事的農村少年,沒有見過大世面,面對攝像鏡頭和城市人群,他們是否會膽怯?此外,在節目播出過程中,城市景象與農村面貌的交替切換,城市少年和農村少年的交替出現,創制了對比沖突的語言范式。這種對比的背后,能夠消弭由於城鄉差距帶來的知識鴻溝嗎?其實不然,反而有擴大的趨勢。《變形計》探討的只是個案,電視傳播如何敘述真實,是電視理論研究者和電視實踐從業者需要長期思考和探索的話題,因為敘述真實與否直接關涉內容真實性,影響著觀眾的收視習慣和收視行為。

三、主流闡釋:電視內容的文化堅守

電視是文化傳播和文化實踐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宣傳任務,肩負著“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使命和娛樂大眾的主要責任。文化巨匠雷蒙德·威廉斯說:“文化觀念的歷史是我們在思想和感覺上對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的變遷所作出的反應的記錄。”[5]當今的電視媒體正完成記錄文化變遷、反映時代變化的重任。然而,在多元媒介競爭中,為了吸引觀眾眼球,許多電視節目正在偏離主流文化傳播的軌道,娛樂泛化、內容低俗等不良風氣盤剝了觀眾追求高雅、崇尚健康的權利。

究竟什麼樣的電視內容是當代社會所倡導和需要的呢?首先,弘揚社會主旋律。“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鞏固和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通過電視內容的精彩呈現,努力展現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理想,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全景式描摹各族人民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6]比如,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抗震救災晚會》、《感動中國》等一批弘揚時代精神、契合時代特征的電視精品力作,成功彰顯了媒體踐行主流傳播的社會情懷。

其次,詮釋社會責任。當前,電視媒體的娛樂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電視不僅僅是娛樂的,還應該是有態度的。這種態度既是傳播的立場,又是公益圓夢的一種責任。2014年,中央電視台推出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節目憑借中央電視台的強大影響力和感召力,聯合公安機關、“寶貝回家”網站以及社會志願者,以尋人為主題,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電視活動。此次活動關注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聚焦尋親背后的生活百態、辛酸苦辣。通過《等著我》欄目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離散多年的家庭得以重聚,失散多年的朋友得以重逢。《等著我》作為一檔公益尋人欄目,充分體現了當代社會人們對“家文化”的渴望、追求和向往,樂於助人、以德報怨等傳統文化元素被激活,傳播到社會,影響和感召萬千眾生。

再次,傳播民族文化。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精粹值得廣為傳揚。電視媒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制作和播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電視文化節目,承傳中華文明。2013年7月,河南衛視聯合愛奇藝打造的《漢字英雄》一經播出,收視率直沖同時段前三。該節目以傳統漢字文化為主角,通過中小學生競爭和比拼,傳播漢字文化,喚起人們對書寫漢字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認同。當前,在鍵盤和智能手機的沖擊下,傳統漢字的書寫受到了挑戰。對於很多人而言,長期在鍵盤上游走,一旦離開鍵盤,就無法正確書寫曾經熟悉的漢字。長此以往,漢字危機將會以悲劇的形式上演。《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出現普及了漢字書寫的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縫合了當代社會正在斷裂的漢字價值。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河南衛視的《井字對抗》和《成語英雄》、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等文化綜藝節目表現不凡,值得點贊。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