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堅守內容 創新傳播——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的生存思考【3】

趙紅勛

2015年08月24日09:4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四、中國制造:電視內容的創新力量

近年來,我國電視熒屏上引進節目蔚然成風。湖南衛視傾力打造的明星歌唱競技真人秀《我是歌手》的節目理念和流程實踐,來源於韓國綜藝節目《I Am a Singer》﹔浙江衛視重磅推出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源於荷蘭選秀節目《The Voice》﹔江蘇衛視鼎力制作的相親真人秀節目《非誠勿擾》,借鑒了英國的《Take Me Out》﹔浙江衛視重金打造的明星戶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來源於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這些節目只是近年來我國電視節目引進熱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14年中國播出的綜藝模式節目總量達63檔,從國外引進的節目模式就有35個。這個數據不得不讓人擔憂中國電視的未來,原創力匱乏,電視將何去何從?

不可否認,引進節目一定程度上能夠規避電視原創帶來的風險,豐富了我國電視的節目樣式,激活了電視的創新元素。但一味地復制和拼貼,很容易加速電視節目的同質化和模式化。長此以往,電視的創作理念和批判意識將會消失殆盡,文化惰性也會隨之滋生和蔓延,這與我國正在實施的文化強國戰略背道而馳。

2014年1月2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要求全國廣播電視媒體增加原創節目的開發和制作。筆者認為,增加電視原創節目,體現我國電視的制作能力和水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從以下兩個方向努力:

首先,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是優化電視品質、提高電視質量的內驅力和引擎力。在發揮思維創新的同時,注重制度創新。通過建立制度形成規約,鼓勵電視原創節目,明確規定原創節目的比重,倒逼節目研發和創新。電視節目研發和生產的過程中,可植入我國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契合我國電視觀眾的心理特征,提高電視內容在觀眾心中的接受度,使電視元素與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為電視史上的經典之作和永恆符號。今年6月,山西衛視聯合東方風行制作的原創脫口秀節目《你貴姓》,通過輕鬆愉悅、時尚多元的表達弘揚中國傳統的姓氏文化。《你貴姓》植根於山西洪洞大樹的姓氏文化傳統,結合現代電視元素和新媒體傳播特征,通過小切口、小視角,激發觀眾對大文化的興趣。

其次,打造品牌優勢。好口碑,好品牌,是形象塑造的直接體現。原創電視節目做得好,很容易形成一個強大的品牌。當前,電視界正在探索原創節目的品牌化打造,涌現了《中國好歌曲》、《出彩中國人》以及《超級女兵》等一批質量上乘的品牌欄目。在音樂選秀喧囂之際,燦星團隊制作的《中國好歌曲》把聚焦點轉向了原創音樂,讓原創成為舞台的主角,為中國樂壇注入了一批新生代創作力量。《中國好歌曲》借助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的強大傳播優勢,一經播出反響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英國國際傳媒集團訂購了其節目模式,負責國際發行權和英國播出權。

當然,打造具有中國符號的電視品牌,還需要強大的制作團隊。他們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時尚前沿的理念,熟知中國傳統文化,還要有較強的執行能力。在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的全面轉型,不僅需要理念作為先導,更需要通過強大執行力來完成理念革新,促進電視產業發展,推動電視文化繁榮。

五、用戶聚焦:電視內容的意義歸屬

當今社會,互聯網在人類生活的全面滲透,不僅帶來了技術的顛覆,更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觀念變革。“互聯網+”作為一種戰略模式,在全社會普遍推廣和應用,互聯網與各個行業開始相互交匯與融通。互聯網與電視的融合本質是觀眾和電視機的一次完美對話和交流。無論是綜藝節目《超級演說家》,還是電視劇《虎媽貓爸》,抑或是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其傳播效果離不開電視屏、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多終端的合力推進。電視媒體的跨屏互動,促使“觀眾”的概念發生嬗變,使用媒介、消費媒介的行為無不體現著用戶的價值。

以用戶為中心的電視媒體,應該不斷挖掘用戶的需求,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話題設置和內容生產。既然關注用戶的需求,電視的生產方式和話語形式一定要符合社會習俗和生活規范,創制融入大眾生活的話語體系和表現形態,這樣才能增強內容的貼近性和吸引力。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在踐行“走轉改”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硬新聞“軟著陸”,增加圖表新聞、數據新聞的報道,增強新聞的可視效果,讓觀眾一目了然,契合了大數據時代用戶的接受心理。另外,增加了生活用語的使用,提高觀眾的接受度,讓觀眾倍感親切,更好地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發揮其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

美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受眾的媒介使用一方面意味著分享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是完全自我的、私人化或小圈子化的行為。”[7]電視媒體應善於把握用戶的個體行為,細化用戶市場,可以根據年齡、職業、性別、受教育程度或者特定人群進行細分。比如,貴州衛視《非常完美》是針對“剩男剩女”這一群體創制而成﹔天津衛視《非你莫屬》、中國教育1頻道《職來職往》為待業、擇業的人提供求職平台……在聚焦用戶需求的時候,體現平等精神和民主意識是電視媒體轉型的著力點。平等和民主的直接體現就是用戶與電視進行有效互動,增強用戶的體驗性。湖南廣電在這一方面堪為典范。湖南衛視把電視頻道轉變為視頻APP,適應媒介社交化趨勢,推出的“呼啦”APP移動社交應用,把電視觀眾轉變為用戶,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通過APP、微信搖一搖、微信雷達互動等多種方法參與節目,把全民參與電視互動推向一個高潮。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