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APP與微信並舉:廣播新聞新的發展模式【4】

盧迪  周翔

2015年08月24日09:55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四、移動互聯網廣播新聞內容模式的改變

互聯網時代,各級廣播電台投入了大量精力打造新聞門戶網站﹔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廣播新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移動互聯網新聞資訊應用服務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產品運營更加市場化、內容形態也更加靈活。移動互聯網廣播新聞在產品形態上的創新和探索,不僅改變了廣播媒體的傳統服務模式,更進一步改變了廣播新聞的內容組織模式。

就內容的組織模式而言,我國廣播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探索實踐是沿著“傳統廣播頻率平移——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多元混合模式”的路徑發展的。PGC和UGC內容生產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廣播媒體的創新水平和社會化能力。目前,廣播電台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生產創新實踐體現出三大特點,即新聞形式的泛化、節目形態的原創化和內容生產的去組織化。

(一)超越音頻,新聞形態泛化

多媒體和交互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產品的表現特征。各地廣播電視台得益於對自身電視台、電台內容資源的集成整合優勢,通過APP客戶端為用戶提供了包括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在內的全媒體新聞資訊服務。例如,“無線蘇州”APP的資訊板塊囊括了“新聞”、“視頻”、“圖片”、“專題”等諸多欄目,其中“新聞”欄目的內容不僅來自廣播電台,還集成了報紙和互聯網的新聞素材﹔“視頻”欄目的內容來自電視台和互聯網﹔“圖片”欄目的內容則主要取自互聯網。廣電媒體的APP更為泛化、多樣化的新聞表現形態,更好地契合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媒介使用需求和行為習慣,使廣電媒體的新聞資訊服務超越了傳統的單純聽新聞、看新聞,是在提高用戶體驗方面的創新和有益探索。

(二)獨家自制,原創新聞欄目

就內容生產的難度和專業化程度而言,自制內容模式比集成內容模式需要運營方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源,當前一些廣電APP除了廣泛整合平面媒體、互聯網的內容素材以外,還專門策劃、制作了一系列為自身APP應用產品定制的獨有新聞欄目,可謂在移動互聯網新聞節目方面的大膽嘗試和積極創新。

例如,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開辦的“荔枝新聞”APP專門設置了一個“原創”頻道,其中囊括了若干檔江蘇廣電自制的獨家新聞欄目,如《荔枝派》、《思辰有道》、《胖Z娛評》等。這些新聞欄目用年輕化的語言和互聯網式的編排形式對一個個社會熱點和流行話題進行評論、解讀,更加注重移動互聯網用戶特別是年輕人群的喜好、興趣和新聞“口味”。

(三)用戶上傳,內容生產“去專業化”

寬帶移動通信網絡提速、移動終端錄音拍照功能的進步、APP交互技術的支撐,以及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發展,使用戶個人採集、制作、傳播信息成為了可能,並得以迅速普及。在此基礎上,移動互聯網應用產品對傳統廣播新聞的最大改變即在於其內容生產的“去專業化”,新聞廣播APP所承載的資訊和信息不再局限於媒體機構精英團隊所制作的專業化內容,而成為百姓也能參與其中的內容提供模式。

例如,除了前文所述的“求助”、“報料”板塊是發動用戶個人提供新聞線索和社會問題以外,大部分的新聞廣播APP還都設置有與微博關聯的板塊,如“智慧無錫”、“無線蘇州”的“微博圈”,在這個平台上,用戶能夠方便地與廣播電台欄目、主持人、政府機構、商企等進行互動溝通,並使其個人對社會時事的看法、評論、建議成為媒體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通過發動普通用戶使用APP客戶端提供新聞素材,廣播電台新聞內容提供的效率得以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更強。例如“荔枝新聞”APP的《在現場》欄目,就是由“荔枝記者”和“荔枝網友”共同完成內容提供的一個板塊。研究發現,2014年7月16日《在現場》欄目僅於10:00—11:00期間,就有3條由用戶提供的圖文新聞內容,5條由“荔枝記者”提供的圖文新聞內容,其內容短小簡練、圖文並茂,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表達了普通民眾對社會的關注和觀點。

(盧迪: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師,博士﹔周翔:國家開放大學研究實習員)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