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素人真人秀如何打造現象級節目【2】

王永連

2015年10月26日13:06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二、素人真人秀是方向,但並不是充滿機會,成為“現象級”會難上加難

火爆的明星真人秀其實是把雙刃劍,剛開始出於窺視欲和獵奇心理,此類節目能迅速吸引觀眾通過關注明星來關注節目﹔但由於明星資源的稀缺性,隨著此類節目的泛濫,雷同的明星面孔讓觀眾也會漸失新意,產生審美疲勞﹔由於忽略普通觀眾的日常生活,缺少了貼近性和真實感,最終會導致此類節目曇花一現。

放眼全球真人秀的發展歷程,再來反觀我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方向,結論自然會一目了然。

1973年《一個美國家庭》被視為第一部真人秀電視節目,而片中的“勞德一家”則成為第一個以電視節目的方式來展現的素人。歐美真人秀節目崛起之初,主要是以素人參與者為主,因為其最早是在198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的環境和好萊塢編劇大罷工的背景下,作為一種更經濟的替代電視劇的節目形式出現的。隨著真人秀節目的繁榮,才逐漸有一些二、三線的明星被邀請參與節目。

無論是從電視節目發展的規律來看,還是從主流媒體應承擔的導向責任來看,讓人民成為參與主體的素人真人秀肯定是未來的方向。

但相對於歐美成熟的電視制作水准,我們的差距巨大,素人真人秀能否在國內取得成功,機遇與困難同在。

難點一:相對於明星真人秀,素人真人秀前期缺少看點、話題點和粉絲基礎

明星真人秀之所以備受青睞,主要原因是有了明星的加入,易吸引媒體的關注,有利於節目前期的炒作推廣,未播先火,很容易從節目開播伊始就聚攏觀眾人氣,受到廣告商的追捧,成功概率較高。而素人真人秀一開始缺乏明星真人秀那樣廣泛的粉絲基礎,很容易被淹沒在節目的海洋之中,一般難逃收視低開的命運。

除了知名度的天然差異,還存在演技的專業性與業務水准的差異。同樣作為劇情類節目,明星真人秀的主角都是演技派,他們可以出色地去演繹自己理解的角色﹔相反,素人真人秀的主角——平民大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乏表演經驗,在節目中很多反應和情緒都不自然,往往很難找到感覺,以本色“入戲”,可看性就差很多。

難點二:中西方歷史傳統和文化差異帶來中西方觀眾欣賞趣味和關注點差異較大

電視節目是精神文化產品,其所傳達的價值觀、愛情觀、消費觀必然要符合目標受眾的趣味。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由於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雖然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不同文化愈來愈呈現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然而千年的文化積澱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

在價值觀方面,西方文化更多地強調個人存在,藐視權威,追求個性自由,個性解放。在愛情觀方面,東西方差異也很大,西方男女夫婦往往只是因愛而戀,缺少敬意,視對方為我所喜愛的物品,平日裡固然可以像喜愛收藏物一樣予以欣賞、把玩,一旦不再喜愛對方,也可以像拋棄一件物品一樣棄她(他)而去,這是西方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加強調愛情的忠貞不渝、白首不相離。

體現在真人秀節目中,歐美觀眾大都是中產階級,生活比較悠閑富足,他們的興趣點更多地是聚焦個人,在特定的任務或情景下展示自我,放大人性﹔而我國觀眾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影響,對偶像和權威的崇拜要高於西方,更願意去看那些上層社會的明星如何生活,即便是素人節目,他們也樂於收看那些艱苦、勵志的故事。

難點三:中西方電視節目的內容監管尺度差異較大

歐美對素人真人秀的探索往往集中在兩個方向:社會實驗和家庭娛樂。素人真人秀可以說天然自帶社會實驗的性質,如《老大哥》等真人秀更多地展示在極端的生存條件下人性“惡”的一面,觀眾更熱衷於“審丑”。

我國電視媒體是宣傳“喉舌”,對節目的內容監管屬於宣傳管理范疇,電視節目要展示真善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眾通過電視審美汲取正能量。國家廣電總局宣管司司長高長力近期在《中國廣播影視》雜志上撰文指出,我們政府管理部門有一個鮮明的導向,就是要鼓勵攀登正能量高峰的節目。什麼樣的節目是“攀登正能量高峰的節目”?不是口號講得多麼高大上,而是節目裡有知識的能量,給人以知識﹔有思想的能量,讓人思考﹔還有道德的能量,引導人們去做好人。

可見,很多在西方火爆的素人真人秀,如果簡單引進,由於內容監管,會導致嚴重“水土不服”,甚至不能播出。這從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我國素人真人秀創新的難度。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