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人文化
丹尼尔?布尔斯廷(Boorstin, D.)给出了流传最广的“名人”的定义。他认为名人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因为“知名”而知名的,而不是因为名人自身的伟大贡献或者付出的努力以及所拥有的才华[6]。布尔斯廷(Boorstin, D.)把为了在媒体上广泛播出而策划的事件称之为“伪事件”[8]。人们通过媒体产业及宣传团队的策划逐渐获得名人身份。杰西卡?埃文斯(Jessica Evans)认为那些魅力十足并且拥有非凡品质的人才能被称为“名人”[9],而更多的媒体关注度也是名人比普通人更加具有的公众认可度[10]。因此,名人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及权利。
格雷姆?特纳(Turner, G.)使用“名人化”来描述“普通人”转变为“名人”的过程[8]。一些学者认为名人文化是民主化及市场发展的结果[9]。此外,在当代文化及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名人的商品价值被进一步强化。大卫?马歇尔认为名人文化将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连接了起来[8]。尤其是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流行,通过参与节目,越来越多的名人被“流水线”似的制造出来,普通观众也逐渐拥有了投票决定下一个“名人”是谁的选择权利。
克里斯?罗杰克(Rojek, C.)将名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名人”由于其出生被归类为“先天的名人”,譬如出生于皇室家庭;第二类“名人”身份是通过在比赛中获胜而“获得”的;第三类“名人”通过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媒体中得到一定的曝光率而被“赋予”的[10]。但是,随着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流行及其中名人的大量制造,罗杰克承认他的这些分类有许多的局限性。他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Celetoid”来描述那些在极短的时间内名声大噪但又迅速被观众所遗忘的人。格雷姆?特纳(Turner, G.)也认为像《老大哥》这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一种为电视观众们制造“可随时被替换掉”的名人节目形式[8]。
真人秀电视节目是名人文化的加速器[2]。苏?柯林斯(Collins, S.)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制造的名人是观众通过风险极小,时间灵活的自我反思产生的新奇的“可有可无的名人”(dispensable celebrity)。与之相反,许多学者认为真人秀电视节目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民主”的平台。安觉杰维克(Andrejevic, M.)提出真人秀电视节目不仅给观众通过参与节目逐渐转变成名人的承诺还给观众一种名人就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假象[5]。多维?乔恩认为真人秀节目是一个使日常话语进入公共领域的“赋权”平台,她提出真人秀电视节目使“普通人”通过行为管理实现自我赋权的机会。在《大批量名人制造》中,特纳(Turner, G.)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与名人生产中存在交叉地带,他用“大众转变”这个术语来归纳真人秀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转变成“名人”的现象。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