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

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

刘建明

2014年07月14日16:56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公众舆论的多样性孕育了正确与错误意见的对峙,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利益和刻板印象。网骂、武断与荒谬绝伦的公众意见都带有话语暴力的色彩。回归舆论的理性,表达意见尊重事实,重视推理分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特征。公众舆论调查的理性概念和命题,是认识公众舆论规模和声势、摒除话语暴力的手段,是媒体传播理性舆论、防止虚假舆论的蒙蔽、担负促进舆论融合的使命。

【关键词】公众舆论;话语暴力;舆论理性;舆论调查的概念与命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位政协委员拿出一份公务员涨工资的提案,经媒体报道,招致2万多网友的批评,引发铺天盖地的网骂,有人发出这样的狠话:“昆明的暴徒,应该先把他砍了!”据报道,这份提案却受到“所有公务员的追捧”。[1]现时代,这种舆论对峙和话语暴力极为普遍。消除社会舆论对立,推动公众舆论的融合,不仅是大众传媒的使命,也是政府官员以及每个公民应有的舆论意识。

一、舆论对峙中的反理性冲动

美国学者格拉瑟和萨蒙说:“也许听起来有点刺耳,像舆论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舆论不可能是可靠的判断和推理。”[2]这个结论言过其实。公众舆论中有公正、合理的判断,也有荒谬的断言。同时存在的若干种公众舆论,正确与错误总是相伴而生,呈现不同的意见集合。施密特、谢利、巴迪斯在《美国政府与当前政治》一书中认为,“公众舆论不只有一种,在一个有2.8亿人的国家中(指美国——本文作者),关于某个问题可能有无数的不同意见。公众舆论是成年人口中某部分人所认同的各种态度或信念的集合。”[3]多种信念集合既有观点相近的舆论,也有态度截然对立的看法,两极舆论时有反理性的冲动。

公众舆论及其冲突的出现,标志着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分歧和信念对立,是社会层级结构的反映。《美国政府与当前政治》一书认为,“公众舆论告诉人们,公众在某个问题上的分歧程度以及达成妥协是否可能。如果很大一部分人表达同样的观点,就是‘存在着一致’。舆论可分为‘一致的舆论’‘分裂的舆论’和‘无倾向的舆论’三种。”[3]“一致的舆论”是民意,“分裂的舆论”是公众舆论,即若干占25%~60%以下的众意;“无倾向的舆论”是持有不置可否态度的人群。辨别公众舆论不仅看其量度,由数据确定它的规模,某种职业、团体、阶层(阶级)或某个年龄段的人的共同态度,都是构成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

错误的公众舆论依据某些现象进行想象推理,提出片面、武断的判断,甚至推崇话语暴力。有些公务员工作拖沓、不作为,对民众诉求冷漠无情,少数官员一度“四风”盛行、劣迹斑斑。对这类公务员的惰政和腐败的推演和想象,难免将一切公务员污名化,夸大、扭曲了社会图景。正如李普曼所说:“对公众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的舞台、舞台上的形象和人对那个形象所做的反应,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对行动的情景中产生想象的反应”。[4]公众舆论一旦包含想象的成分,就会放大议论的对象,忽视甚至抵制理性思维。反对提高公务员工资,正是某些公务员形象不佳导致的结果,但并非所有公务员都有劣迹。理性的公众舆论尊重事实,重视推理分析,冷静张扬自己的意见。大多数中西部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甚低,是不容否定的事实。社会各行各业的工资有高有低,要和能力、付出和贡献成正比。媒体简单地传播赞成或反对给公务员涨工资,都没有揭示舆论的理性,张扬话语暴力有违职业操守。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