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8期

全媒体环境下纸媒营销【3】

——以“中青视野大讲堂”运作为例

狄多华

2014年08月25日11:47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大讲堂变读者为用户

“中青视野大讲堂”情感专场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一是话题选择的成功,情感话题老少皆宜、男女通吃。其二是传播的成功。大讲堂活动不单单是组织讲座,而是全媒体传播。《中国青年报》发消息,报社所属中青在线设置活动专题,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三大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全程推送,同时组建校媒记者传播团队,现场适时报道,并与所到单位及讲师微博微信互动,加之地方媒体的跟进,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最为重要的是大讲堂的形式,它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移动互联,搭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这一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在这个平台上,报纸服务了读者,传播了品牌,培育了潜在客户,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合作方《视野》杂志传播了品牌,服务了目标读者,开发了定制商务期刊;战略合作方百合网借船出海,传播了品牌,到达了此前不曾到达的目标人群目标单位——著名高校、大型国企、党政机关。优质听众资源和良好的传播效果,为百合网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好的合作商机。讲座所到单位,丰富了职工或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借机”完成了想做未做的事宜,而听众同样受益,免费享用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在这个平台上,没有一个输家,大家都是受益方。正是因为有优质的读者来听讲,报纸对商家变得有价值。如果说系列公益讲座是我们打造的新产品,通过大讲堂这一平台,我们把普通读者乃至潜在读者转化成了我们新产品的有效用户。

这一转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是我们在不断服务读者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早在2009年,笔者出任中青报发行部主任1年后,就有了组建读者俱乐部的想法。原因是此前我们对读者块状清晰,条状不清晰,读者找我们容易,我们寻找具体读者时缺乏手段。对于公费订阅、邮发的报纸读者,我们只见森林,难见树木。因此,必须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组建读者的联谊组织成为发行部门的首要任务。2011年,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借《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的契机,我们发起“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找寻“金牌读者”与《中国青年报》不同寻常的故事。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