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于经济效益的权衡。随着财政断奶、经济独立,各级电视媒体必须自己从市场上去找效益,这就免不了会对其所反映内容的经济效益以及那些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做必要的权衡,那些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题材,如公司老总、国有企业、市场新贵、金融保险、社会名流甚至是政府官员,自然就成了各家电视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作品的系列化、立体化甚至堆积化呈现几乎成为常态;而像农民题材的纪录片,内容单一难以拍出新意,节奏缓慢难以激动人心,城市观众难以兴趣盎然,很显然,农村题材的片子难以获得理想的市场回报,很难为台里挣来真金白银,备受冷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我国农民电视纪录片,总体上呈现出三少三多的局面。
一是相对数量少,而内容顾此失彼的多。新世纪以来,尽管有关农民的纪录片难觅踪迹,但涉及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的绝对数量则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成为堪与历史题材、军旅题材以及都市题材比肩的电视剧类型。[6]不过,与其他热门题材电视剧相比,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上依然没有大的突破,比例失调,质量上又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远未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收视需求。如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刘老根2》《希望的田野》《好爹好娘》《走进八里堡》《烧锅屯钟声》《三连襟》《郭秀明》《远山远水》,一时间银屏好像成了农民的舞台,但细细一数,央视一年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不过七八部,有评论讽为“九亿农民八部戏,农民兄弟不满意”。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们的审美取向。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偏少,是全社会集体选择的结果。城里人对农村题材电视剧没有兴趣,即使是农村人,他们也更喜欢看城市题材电视剧,“因为那里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向往”[6]。在影视剧都遭受冷落的大背景下,投巨资来拍摄农民电视纪录片显然会被认为是不明智的决策,农民电视纪录片少而又少的局面不可避免。
更令人担心的是,屈指可数的农民电视纪录片,内容顾此失彼、凭空想象者亦随处可见。即如备受好评的《农夫和野鸭》,本来是数万只野鸭大肆破坏农田,造成农民80多亩稻田绝收、100多亩稻田受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苦不堪言,记者也用镜头记录下“万只野鸭盘旋,每天田地抢食,农夫驱赶无效,叫苦不迭”的现场画面,但记者为了表现出所谓的独特性,居然“用三个月时间跟拍一只雌性野鸭从发情求偶到孵化幼雏直至遭到人为捕杀的全过程”,来“展现野鸭的生存境遇,把野鸭与农夫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情节和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独特化”。[7]作品虽然看上去很美,也展现了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平,但却未能具体呈现农民的艰难和无可奈何,更没有提出人与野鸭之间的终极解决之策,未能让人看到出路。
二是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内容少,而凭想象制作的作品多。2011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播报了题为《“淘宝”的村庄》的纪录片,介绍了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在短短4年时间,由一个普通农村变成一个“淘宝村”、村民们靠在网上卖家具致富的经验。作品完全聚焦于“在1180户的村庄里,现在已有600多家农民网店;睢宁原本是江苏的贫困县,东风村也是个穷村,但在2010年阿里巴巴公司主办的第七届网商大会上,沙集镇却独得大会唯一的‘全球最佳网商沃土奖’”的成绩,而完全忽略了他们还有农田要种,还有小孩要上学,还有老人要侍奉,甚至还有各种矛盾、情感生活要处理等,这些都未能做出必要的交代,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一上网,就可赚来黄金万两”。特别是完全忽略了没有条件开网店的那部分农民,这就使得纪录片误入顾此失彼、凭空想象的歧途。再如曾获中国小康电视节目工程电视专题片奖的《农民老板孙昌武》,主人公就被拍摄成为一个赚钱机器,除了赚钱还是赚钱,再把赚来的钱拿去回报社会,然后再去赚钱,最后见证历史的进步。人物被拍得干巴巴的,没有血肉,观众难以看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免不了会敬而远之。
三是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少,而遵命应景、对付上面的作品多。国内有关反映农民形象的纪录片,整体上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少,奉命行事、遵命应景、拍给领导看的作品居多,而独立创作、形象生动、具有一定深度的纪录片作品难觅踪迹。正如李长春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不排除有些作品就是“以获奖为目的,以评委为标准,以政府为市场,以亏损为结局”。[8]此类作品几乎成为当前涉农电视片的主流,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用纪录片形式表现农民生活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今天,随着社会的变革,上亿农民背井离乡,踏上进城务工的征途;而且,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他们又面临着需要市民化的挑战。依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8.4亿,每年会有12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由于中国城镇化起步晚,需要转移的农民数量庞大且千差万别,其经济基础薄弱和媒介素养较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顺利实现城镇化,学者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讨,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但只有农民才是这一天翻地覆历史进程中的主角,他们身份的转变与职业的转型一定是非常艰难甚至可能是极其痛苦的,电视镜头有责任对准他们,真实记录下他们的转型历程,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