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部名为《归途列车》的纪录片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这是一部记录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夫妇张昌华和陈素琴带着孩子们在春运高峰期回乡的真实故事。纪录片开始也没多少内容可圈可点,略略显得平淡无奇、单调乏味。但一个出人意料的镜头一下子让观众的心突然收紧,这就是片中大女儿张琴决定辍学离家打工而被父亲扇了一记耳光后,张昌华面对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这一细节的捕捉和表现,比说一千道一万的任何分析都有价值,都能直达人心。“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10]而这种悲剧完全是靠白描和细节来加以表现的。
在当代中国,电子产品与网络生活同样占据了农村儿童与少年除学习以外的大多时间,网上活动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似乎没有两样,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又与城里的孩子完全不同。纪录片《学生村》中,制作者捕捉到孩子用板凳打乒乓球所带来的喜悦、用劳动挣来的9元钱买一本《新华字典》所带来的满足这样一些生动有趣又令人心酸的生活镜头,使那些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城里孩子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从而知道对奢侈的生活有所节制。
在《母亲骑摩托四千里回家看儿子》的电视片中,思念儿子女扮男装星夜赶路回家的李春凤,由于长时间疲劳驾驶,在经过长沙时不幸摔倒在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将车扶起来”,“感觉特别委屈,眼泪哗哗地流”;李春凤“面色憔悴,抱着一个摩托车头盔冲进来,说完‘我是罗云飞的妈妈’,之后抱着儿子大哭”,这样的细节,绝对令人心灵震撼,绝对具有打动人的强大力量。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好坏,往往可以从细节之处看出端倪;拍摄水平和制作功力,也往往在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好的纪录片,一定是细节真实、细节生动和细节丰富的,因此,在拍摄反映农民群体形象的纪录片时,除了要使影片风格与农村生活的节奏大体一致、尽量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呈现原生态的农民生活场景外,精心选择具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表达主题、塑造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语言、用光、场景变化上,要多用特写、对比、回放等拍摄手法
新世纪以来,以东北农村为背景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行其道,出现了所谓“赵本山现象”和“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的国度,不仅东北与西北差异巨大,南方农村与北方农村的生活更是迥然不同。因此,拍摄制作反映农村群体的纪录片,必须顾及地域的广覆盖和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什么样的语言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因此纪录片要善于捕捉那些能够表现特定生活内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充满生机的群众语言。比如张昌华那句“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还有重庆英雄妈妈李春凤那句“我当时确实冲动了点,再喊我这么做,打死都不敢……”的反思以及“太冲动了,太冲动了……”的自责,其表现力是任何别样的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生动的语言绝不意味着打地方腔,绝不意味着只能靠方言、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以噱头换眼球的雕虫小技。近年来东北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深受欢迎、历久不衰,主要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展示了东北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样态。[6]
拍摄农民电视纪录片,最能表现他们生活机遇的方式,是将他们处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是把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其他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显示农民生活的艰难、辛苦和在他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欢乐。比如重庆黔江英雄妈妈李春凤,平日里胆小怕事,连生人都害怕见,但因为做了一个噩梦,就决定骑摩托车奔波2000多公里赶回老家;为了安全起见,她想到了女扮男装;到了家乡,不顾一切地冲进教室里去见儿子,这一幕幕画面真实表现了一个农民妈妈的淳朴和勇敢,表现出人性的坚强。《中国农民工调查》中农民工小陆说的那句话也堪称善用对比的典范:“我常想,对于城里人而言,我们农民工就像空气。城里人平时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有时还会像嫌空气太冷或者太热一样嫌弃我们的种种不好。”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