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2】

——以包头地区为例

陈海波

2015年01月05日15:0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5.提供消遣娱乐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大学生消遣娱乐的需求。大学生对于手工制作、星座、体育项目等生活兴趣类账号,明星、行业先锋、主持人等公众人物账号,星巴克、Nike、小米等商业信息类账号,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账号的关注都可以带来消遣娱乐。

另外,社交网络平台上站外的链接也是大学生消遣的方式,例如一些投票活动或者心理测试,有时甚至形成好友中大部分都会分享经过测试的结果,好友动态字墙中相似的内容非常多的刷屏效果。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易诱发的负面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交网络平台在提供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和方便快捷的互动关系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1.时间与精力的严重碎片化

大学生刷新社交网络平台的频率较高,而时间地点是其自主控制的,刷新的结果是获取好友发送的消息,了解好友的动态,这些信息简短易读,在脑海中稍纵即逝,但是却分割了原有的整体时间,造成时间、精力的碎片化,对大学生长期的影响就是无法专注于学习和生活。

只要条件允许,大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打开社交软件或者浏览好友动态,不会的只占24.47%。其中习惯性登陆社交软件占25.12%,大四的居多,占33.33%;因此耽误时间的占17.24%;在任务不急情况下登陆的占30.64%。刷新社交软件过后产生严重失落感和不安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主要困扰,大一高达57.38%。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网络恶搞、网络谩骂、网络谣言,以渲染夸张的文章标题或者图片吸引大学生点击链接。好友发言也有15.20%为引起朋友圈关注而故意夸大事态、渲染情绪。

2.书写和阅读能力减弱

数字化媒体的应用使九宫格、全键盘得以全方位使用,大学生对键盘依赖性增强。认为使用大社交网络平台带来书写、阅读能力下降困扰的占25%。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大多短平快,即使是关注的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也大都是节选。大学生的阅读质量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使得大学生对于长篇文字失去了兴趣甚至耐心,再加上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使他们很难体会到阅读纸质经典书籍带来的精神体验,由此影响了思维水平。

3.甄别力低,观念易受影响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消息鱼龙混杂。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容易感情用事,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缺乏解读和批判媒介的能力,对于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缺少甄别力。

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言论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看法,只有近30%的人不会受影响。其中认为可以提供新角度、新思路的占40.16%;觉得说的有道理会改变自己原来看法的占29.44%;认为好友的话不可偏听偏信的占18.56%;看过就忘记了的占12.92%。

4.信息暴露,存在安全隐患

多数社交网站要求用户使用真实资料注册,并在网站个人主页上提供身份资料、联系方式、生活动态等在内的大量真实信息。大多社交软件的“使用条款”、“服务条件”等协议中提出要求获得有关所有权、传播、使用、删除和更改数据的权限,甚至可以读取手机通讯录、短信等用户个人信息文件。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一般不会也不能阻止这一行为。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会被非法获悉、不当收集、恶意侵扰,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约架”、“女大学生约见网友受害”、“微信定位引发犯罪”等由网络社交引发的造成大学生身体、心灵受到伤害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自我保护,值得深思。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现有的媒介的认知是自发的。高等院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1.高校将媒介素养设置为公开课

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设置为公开课,帮助大学生拓宽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掌握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辩证地看待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教育学生慎重参与转发与评论;网络社交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2.用丰富的课余活动构建精彩的校园生活

高校可以用丰富的课余活动构建精彩的校园生活,社团活动、文艺晚会、体育运动等,让大学生更多地融入集体,享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乐趣,不再沉迷于虚拟的社交网络空间。

3.提升学生利用媒介进行创作的能力

高校应鼓励学生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合理运用媒介信息,提升对媒介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如鼓励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展和完善自己;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的图片、视频,布置和美化个人主页等。

4.高校积极利用社交网络平台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2013年,吉林大学推出全国高校首个励志微信公众平台——“同学,还睡呀!”,自我介绍是“温水让你忘记前行,冷水帮你铭记梦想”,已开通“健康生活方式——早起签到”、“促进学科交流——1分钟讲堂”、“校园励志信息——正能量站”和“空课教室安排”等多种功能,以此服务和引导学生。包头师范学院的微信公众号“青春包师”构建了新媒体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实时发布学校共青团工作新闻通讯、思想教育内容、青年关注热点、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典型人物宣传等内容积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林雅萍.“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 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 http: //www. cnnic. net. Cn / hlwfzyj /hlwxzbg/sqbg/ 201408/t20140822_47860.htm,2014-08-22.

上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