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的异化”,反映在大众传播领域就会出现诸如传播价值观扭曲、传播内容过度娱乐化、受众商品化、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沦丧等一些令人堪忧的弊病,这些问题为何会出现?在今后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后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该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并重扬“人文精神”这面大旗正是本文所要刍议的主题。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文精神;式微论
人文精神古来有之,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存在着大量人文精神的因子,尤其是在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著中尤为凸显,譬如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核心思想,庄子提倡“超然物外”的“羽化神游”,皆强调个人的尊严、道德的完善以及思想的自由等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不展示着高洁的人性光辉。
随着“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即将到来,在西方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也随之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旨在通过认识人的本性,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存在来驱散笼罩于西方中世纪上空的漫长的封建黑暗。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回归人性本然,任何外界强加的非人道的桎梏和压迫都不能阻止人对自身全面发展和对更美好的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大众传播视阈下的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其二,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第三,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而笔者认为“关注人、关怀人”才是当下大众传播视阈下人文精神内涵的正宗要义。具体来说,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理解的人文精神,更多地表现为大众传播过程中对人的关怀,对人尊严的捍卫、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切。社会责任理论也强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认为传媒享有的新闻自由应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人虽然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但思想的懒惰会厌倦运用理性,陷入无所用心的盲目状态。因此,大众传播有责任倡导和捍卫社会道德、激励公民运用理性[2]。
二、人文精神式微的本质
当今中国的人文精神却呈现出一片式微的光景,从日益昌盛的大众传播中就可见一斑。人文精神的式微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的“人的异化”。马翁认为,人如果把客观世界及其人本身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那么人就彻底的异化为非人的机器。自私、贪婪等人性中非理性的因素膨胀,直至冲昏人的头脑,阻止人进行理性的思考,社会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是可怕的,并正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发生和蔓延。
三、大众传播中人文精神式微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传播价值观的扭曲
现在很多大众传媒的传播价值观尚未建构于普世价值观之上,具体到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也尚未客观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忽略了矛盾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仍旧简单粗暴地用阶级斗争的思想来统摄对一个客观历史事件以及该事件中历史人物性质的判定,在广大受众的思想中硬生生地树立了“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论。这会给社会带来一种非理性的主观思考,导致一些价值偏差和愚昧行为。理性的思考需跳出单一的对立思维,跳出既有的框架,站在人性的普世立场来审视人类的过往,想必这样才能更接近一个客观的真实。
譬如现在大众传播的内容中充斥着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简单定性和对若干历史人物的粗暴评价。历史事件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身处其中也是一个矛盾体。用简单的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概括,甚至是只讲好话不讲坏话,或者是只讲坏话不讲好话,这样做法的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反动。唯有不断探索,通过我们所及的能力展现出事件的碎片,而不是过去的本身。认识过去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人本身何以至此,并非从道德情感上去对所有过往做出道德评价。而作为道德评价的好与坏,无非就是自己想要通过简单的方式去体认自己的过去,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只是单单考虑简单因素,陈述所谓的事实,而未考虑历史合力为何会把事件引向那个方向。更有甚者,在下结论前就预设诸多目的,大搞民族主义的伎俩,简单的两分法、价值对立的二元论等等。所以,大众传播的价值观势必要回归到关怀人的基点上来,不断探求人性的本质,还原人类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价值,探寻未来人类的发展之道。
(二)传播内容的过度娱乐化
纵观整个大众传播的生态,娱乐化无不充斥着大众传播的每一个毛孔。随着人类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现代走到当代,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升级和扩展,打破了原有的以贵族和平民为阶级基础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格局,形成了以城市工业阶级为基础的广泛的大众文化。但往往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量,迎合大众的消遣需求,媒介所担任的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占据了教化功能的上风。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介在传播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当然就脱不开娱乐过度的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景观,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那样: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文化被娱乐所裹挟,人们也不再严肃和批判。最终“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3]。总之,受众信息的享乐主义在蔓延,在消费社会中,受众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甚至政治洞见、生存技巧都发生了变化。
娱乐化泛滥的危害直接关涉到政治传播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公共领域的消失。在大众媒体出现或尚未蔚然成风之前,在欧洲的一些咖啡馆和酒吧中,社会各阶层在此聚集,讨论时政,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个能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阵地和堡垒,这是一种特别的舆论场,像民间的下议院,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能引发民众对一切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自然也就很好的促进社会的民主自由之风气的进步,而民主和自由是人文精神延展到近现代的基本保障。然而,这样的传播形式在现在是极其稀有甚或绝迹了的,民众被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搞笑娱乐所诱惑收买,在这样繁杂紧迫生活环境中带给人轻松娱乐,自然就排斥掉了对残酷现实的省思。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