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形象刍议【2】

崔晓婕

2015年01月05日16:0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人物的性格冲突

“如雨果所说: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工。这种美丑共生的人物才能真正放射出艺术魅力的光彩”[2]。《金陵十三钗》在孟先生和约翰身上建立了互相冲突的两种性格,既有让人恨之入骨的地方,又有让人动情的时刻。这两个美与丑兼具的人物形象超越了以往战争题材中人物塑造的审美范式,具有了一定的美学创意。

1.粗俗向崇高的升华。美国入殓师约翰一出场,他就是一个贪婪的酒鬼,一个轻浮的色鬼,一个贪利纵欲的底层混混,因为企图得到英格曼神父的丧葬费用而来到教堂,阴差阳错又当上了神父。看到妓女们,他放荡不羁,调情耍流氓样样在行,可是当女学生遭遇险境的时候,他又以“神”的名义站出来,勇敢地挡在了女学生前面,并冒着危险去找脱离人群的两名妓女,他当然知道会有危险,甚至会付出生命,但作为一个局外人,仍然执拗地陷入这场灾难,在有机会逃回美国的时候也很坚决地选择留下,最后为“窑姐儿”化妆、送他们上车,带女学生们出城……他把自己和教堂里的人融为了一体。大屠杀的绝境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抉择推到了风口浪尖,最真实的人性才显现了出来。一面是自己的欲望,一面是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如何抉择?在玉墨身上约翰读出了对生命的敬畏,从只想着钱、酒和私欲、没有勇气面对日军屠刀的流氓无赖,逐渐显现人性的美好本质,直至拯救最值得人敬畏的生命,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影片让他完成了从粗俗到崇高的升华。我不知道约翰的后半生会如何度过,女儿的死让他成为一名入殓师,也许南京的经历会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神父,开始救赎一个又一个的灵魂。

2.厌恶与善良的交织。在道德的约束下我们可以在善和恶中选择好自己的站位,而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求生的本能常常模糊了善与恶的界线,将善恶并存的真实人性暴露无遗。书娟的父亲孟先生的形象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他正是当时广大中国一些为了生存而卑微地活着的汉奸的缩影,他胆小懦弱、不敢反抗、卑躬屈膝,昧着良心给日本人做事,这是让每个中国人厌恶和不耻的地方。可是这个父亲的形象又有让人同情和怜悯的一面,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女儿活命,这是伟大的父爱。原来凭借他打通的关系,他和女儿书娟是可以平安离开南京的,由于书娟要和同学们一起走,孟先生只好无奈留下。为了女儿,他可以倾家荡产把财产都送给加藤中尉,也可以不顾危险给约翰送修车工具、出城通行证……他说:“我既不能救国,也不能救民,我只能救我自己。”他是一个行走在灰色地带的人,虽猥琐却深明大义,虽慈爱又无可奈何。他是人们心中可敬的好父亲,而他出任伪职,又是女儿心中的坏爸爸。电影将美好的人情和无奈之下丑恶的人性集中表现在孟先生的形象中,艺术化地呈现了大屠杀这场浩劫对国人的摧残。

《金陵十三钗》的亮点在于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置于大屠杀的残酷现实下,让他们共同经历生死抉择,最终袒露人性、完成救赎、叩问战争,放射出一束朴实的人性之光。(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高超.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J].电影评介,2012(4).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3] 范藻.回归与超越的生命叩问—从《金陵十三钗》看南京大屠杀电影的美学创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13).

[4] 宋戈,吴琰.《金陵十三钗》中女性的自我救赎/成长之路[J].电影评介,2014(3).

[5] 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J].前沿,2007(5).

[6]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上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