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青春家庭剧中恶“婆婆”的媒介形象分析

张明珍

2015年01月05日16:1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随着“80后”集体步入婚姻殿堂,青春家庭剧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电视剧塑造的婆婆多是恶毒的,很难对付,和儿媳关系不好,是婚姻的天敌。荧屏恶婆婆群体,凸显为一种引人深思社会现象,分析电视剧中的恶婆婆形象有助于人们客观看待婆婆这一媒体形象。

关键词:青春家庭剧;恶婆婆;媒介形象;受众

随着“80后”集体步入婚姻殿堂,青春家庭剧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婆媳关系再度成为大众谈论的话题。以婆媳冲突为题材的家庭剧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传播景观并不是偶然,这是中国当下文化中的一种选择。

父权衰微,女性地位提高,男女平等成社会潮流,子辈权利明显增长,传统大家庭开始解体,儿子儿媳另立门户,婆婆不再是儿子家庭之主。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了女性权利的增长,媳妇成了一家中受苦受累却又管事的主,与之相应的婆婆便成了客居角色。面对这样情况,婆婆还保持着传统观念里的身为长辈的权威与尊严,再加上儿子也不再只属于自己,潜意识里婆婆们对媳妇产生了嫉妒心理,在角色定位上就出现了错位,他们要求儿媳妇像自己一样对待儿子全心付出,但年轻人个性鲜明,思想自由,讲究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享受二人世界,尤其是80后媳妇多是独生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姐妹同伴,她们也就有了与婆婆完全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她们在婚姻中依旧秉承自由的个性,面对婆婆的干涉,毫不留情地还击,婆媳矛盾也随之出现。本文选取《媳妇的美好时代》《婆婆来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当婆婆遇上妈》《双城生活》《经营婚姻》《婆婆也是妈》《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婆媳拼图》《小夫妻时代》等十部电视剧来分析恶婆婆形象的构建,选择的指标是十部电视剧均围绕着80后媳妇与50后婆婆的婆媳冲突来叙事,这些冲突中少了苦情、拼斗、惨烈,更多的是将矛盾碰撞变成斗智化,配合着儿子、公公的各种“和稀泥”,令人欢笑不断。通过分析这些电视剧中婆婆的媒介形象,了解这些电视剧塑造这一形象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青春家庭剧中的婆婆的媒体“妖魔化”形象

青春家庭电视剧中的母子关系异常亲密,儿子恋母,母亲恋子,母亲把儿子当做生活的核心。儿子的婚事母亲要干涉,怕儿子被骗,得不到体贴和关心。儿子成家后,她们对突然出现并且冷不丁抢走自己养育多年儿子的媳妇看不顺眼,得理不饶人,言语带刺,挤兑媳妇,爱挑事,执意要与儿子同住,自觉不自觉的与儿媳争夺对儿子的照顾权。这些电视剧中建构的婆婆形象,笔者粗略的进行以下分类:

1.古板拧巴,爱摆架子。《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婆婆曹心梅曾被第三者插足,与第二任丈夫情感淡漠。对儿媳妇毛豆豆,颐指气使,拧劲儿拧得让人心生恨意,教育儿媳如何省钱过日子,不能见插足他婚姻的姚静婆婆。《婆婆来了》中农村婆婆王美嫦,历尽千辛供儿子传志上大学,儿子毕业后却娶了一个城里的娇小姐做老婆,婆婆一家人搬去和儿媳同住,还把儿媳的宠物做成晚餐,合谋打算卖儿媳的房子。

2.强势专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里邓家齐在父母包办下与贺飞结婚,负气的儿子想用不幸的婚姻告诉父母这个选择多不正确,因而婚后想尽办法与妻子制造矛盾甚至让前女友搬进家来住,在妻子的包容下邓家齐喜欢上了父母指定的媳妇,婆婆看到他们小夫妻甜甜蜜蜜,心里有了落差,对儿媳妇挑三拣四。《当婆婆遇上妈》中,婆婆的扮演者潘虹从儿媳罗佳进家门便开始搅和儿子离婚,要求儿子上缴工资,还纵容女儿欺负媳妇,纵容儿子用“婚外情”驱赶儿媳,婆婆与儿媳起冲突,婆婆竟然掐着儿媳的脖子破口大骂。

3.无事生非。《双城生活》中上海婆婆杨曼莉没有去过英国,却要教儿媳妇英式下午茶,总是用一双眼睛瞪着儿媳妇,让她无可奈何,苦不堪言,总挑剔儿媳妇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婆婆也是妈》中的婆婆刘海棠是一个单身妈妈,性格强势,独立抚养一对儿女,对儿女大事大包大揽,小到早点样式、按门闩等生活细节,大到生儿育女、工作等等,婆媳都能展开硝烟十足的“战争”。

4.世俗,爱占小便宜。《媳妇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婆婆战红缨泼辣强势,爱占小便宜,对儿媳百般刁难,用劣质材料包办婚房装修,毁了儿子的洞房花烛夜;使用过期食材,使儿子儿媳的婚宴变成“毒宴”。《经营婚姻》中的婆婆是个老顽童,喜欢叽叽喳喳,总是把小事变成大事,护着儿子,却对儿媳妇百般挑剔,刁蛮任性。

5.偏爱儿子,打探儿媳隐私。《婆媳拼图》中的婆婆不允许儿子不听话、不孝顺,但儿子瞒着她,与自己曾经的下属结婚买房,婆婆认定这是媳妇教唆的,再加上两人之前工作中的误会,婆媳大战就此拉开帷幕,争夺家庭管理权,面对婚礼、房子装修等问题,二人谁都不肯让步。《小夫妻时代》里婆媳意见始终无法统一,婆婆对准儿媳在生育、买房装修等问题上百般刁难。

二、青春家庭剧中婆婆妖魔化的原因

1.叙事的需要。电视剧作为虚构性叙事,借助讲故事的艺术,传播独特的意识形态,营造一种社会神话,并在一定层面上折射现实。法国学者麦茨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影片。要么,就只有记录片。[1]”电视剧中的矛盾冲突能够集中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反映。那些高度集中、尖锐激烈、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能够吸引最大多数的受众。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婆媳关系是了解家庭的显微镜。俗话说:“十对婆媳九不和”。为了剧情需要,电视剧创作中一味的设置离奇荒唐情节、杜撰矛盾冲突,使电视剧中婆媳脱离正常轨道,满屏尽是恶婆婆,现实中那些温情婆婆全部蒸发了,人为的夸大了婆媳冲突,搞得剑拔弩张,触目惊心。

2.追求收视率。电视剧是时下最便捷、最经济的媒介形式,深入千家万户。青春家庭剧演员大多年轻且属于气质偶像,剧情仍旧围绕柴米油盐式的婚恋生活展开,呈现了“80后”媳妇和“50后”婆婆之间的“暗战”,青春元素的加入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同时也保留住了传统的电视观众。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开始组建小家庭,这些电视剧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意义就更为重大,也就拥有了极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缩短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对普通老百姓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节目中的那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人生的表述,也许不能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尽情的释放观众的潜在心理欲望,不能像那些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电视剧那样让一些天真的观者忘乎所以、涕泪沾巾,但是它们却可能因为对时下普通中国人身心状态和境遇的关怀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博大的同情心和真诚的现实精神,与大众共享对于自我以及自我所生存的这一世界的理解,从而与观众达成心灵的融合。[2]”

3.迎合受众。电视剧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其生产制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迎合受众,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受众的商业认同,赢得利润。“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受众选择节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众的需求能否在电视剧中得到满足。这些青春家庭题材的电视剧都选取了平民视角下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以家庭伦理作为线索,折射了当今民生与民意。时下,80后的媳妇与50后的婆婆相比,她们在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性别资源上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社会弱势群体转变成荧屏中被人们妖魔化的恶婆婆们。然而,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影视剧作中,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难处理。由于代沟原因,以及婆婆对儿子的依恋等多重原因,使这种关系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受众的需求也是有高尚与低劣之分的,通常情况下,受众都有一种猎奇和窥探别人隐私的心里偏好,为了迎合受众这一偏好,媚俗化的电视剧也就相应出现。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电视剧的文化引导功能,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情节与叙事内容来避免同质化题材,保持核心竞争力。

下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