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2014年报纸的创新与遗憾

王卫明  封雅婷

2015年01月21日10:41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2014年,国内报纸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参与并协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报道反腐败进展和依法治国进程,前所未有地主动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报纸进行了一些令人称道的创新,也留下了一些让人惋惜的遗憾。

传播内容创新

报纸传播内容的创新,常常体现在版面改革之上。

在信道多元的时代,“转型升级”是报纸内容创新、报媒价值得以升华的新思维。2014年2月20日,《华西都市报》宣布改版,首次提出推进报纸由“大众化市民报”转向“大众化高级报纸”,做“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华西都市报》还通过华西魔码等AR技术接口,让读者可以连接到移动互联网的视频、移动支付中。

报纸的改版,不仅是对过去的自省,更是对未来的展望。2014年3月16日,《大众日报》启动新一轮改版,不仅强化四大报道品牌,着力发挥报纸的原创、深度、权威优势,而且转变作风和版式编排,使报道更接地气,版式更简约,让读者有“悦”读的感觉。《大众日报》还特别提出了“以改版带动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以激发内部的创造力。

相比而言,《兰州晚报》等二三线城市报纸的改版,则像是在“补课”——称得上是有价值的“创新扩散”。2014年1月,《兰州晚报》牵手南都全媒体集群全新改版,每周推出《地球》等四个文化特色周刊,国内资讯板块增设“网眼”栏目,经济新闻板块增设“商学院”、“经济能见度”等栏目。《兰州晚报》不但在版式设计方面更加新锐靓丽,而且在信息和观点传播上更加辛辣独到,满足读者在内容专业化、深度性上的需求。

2014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宣布全面改版,提出打造思想平台、意见平台、批判平台、服务平台、全媒体平台,强调慢阅读、深阅读和精阅读,实现“阅无纸境”。改版后,《南方都市报》的调查、策划、特稿、述评类稿件大幅增加。总编辑任天阳称,《南方都市报》的这次优化升级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不仅是内容品种和版面形态的调整,而且是因应当前媒体环境进行的思维观念改变、生产流程再造、人力结构重组的全新变革。其优化升级的方向是:以互联网反哺报纸,强化核心竞争力。

《南方周末》的改版则给人以另外的启示。“精品化”不但是报纸内容创新的终极目标,而且是报纸在互联网时代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2014年10月9日,《南方周末》改版,推出更强大的封面报道叠,进一步强化时政、文化及创新板块,开设多种更加精致的专栏。在《南方周末》的这次改版中,其评论版被移到紧随于头版的A2版,凸显《南方周末》对评论的重视和强化,这种改变可以更好发挥报纸在观点方面的比较优势。

“国际化”是中国报纸内容创新的新方向。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媒体”理应成为国内一流大报的追求。《南方周末》这次改版大幅提高国际新闻比重,其改版辞《改版致读者:只做精品》写道:“从今往后,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中东、经济动荡的美欧,还是疾病肆虐的非洲,《南方周末》的记者将出现在任何值得报道的国际新闻现场。”这种目光远大的改变,无疑是值得赞许的。

推出一些新栏目,也是中国报纸内容创新的一个方向。例如,2014年1月2日,《江西日报》在“评与论”版推出“评论人走基层”栏目,这是贯彻“走转改”的新尝试、新举措:评论人走基层,可以发掘评论素材,捕捉现场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开拓评论人的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独家观点。

媒介融合创新

中国报纸2014年在媒介融合方面的创新,其力度、反响远远超过了其在内容方面的创新(甚至内容创新本身也是媒介融合创新的一部分),令人印象深刻。

在当今群雄逐鹿的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传统媒体为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学会顺势而动,以“融”求生。这种“融”即主要体现在与强势崛起的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上。

2014年1月1日,全新升级的《兰州晚报》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读者不但可以第一时间浏览国际、国内新闻,还能一键“订报纸”“留报料”。

2014年1月6日,由人民日报评论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rmrbpl)面世,当天的发刊词《让我们一起出发》,用网友乐见的清新表达,显示了自己的“血统”和追求。201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三人行》栏目就“当年俗遭遇互联网时代”话题征稿,两天共收到50余人次投稿。20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开设《微议录》栏目,选用了3位微信用户的来稿,第一次实现版面和微信公众号的互动,而当日微信号订阅增长数达到前日的两倍。

2014年6月12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人民日报由此形成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布局。这是人民日报社适应媒体变革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4年6月16日,浙江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矩阵的两大核心产品“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和浙江手机报(升级版)亮相。浙报集团打造具有“党报特质、浙江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渐露雏形。

在新媒体日益强势、众多纸媒广告收入明显下行的传播格局中,“创办可能盈利的新媒体”是中国报纸避免亏损、实现突围的一条关键路径。上海报业集团在这方面有大手笔的探索举措。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上线,历经半年筹备,由《东方早报》采编团队运作,是植根于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力求打造成为国内聚合新闻与思想内容的最大平台之一。

2014年9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的另一个新媒体项目“界面”(www.jiemian.com)进行公测。不同于以往的新闻网站,“界面”是一家全民参与的精品商业新闻网站。可以说,这是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转型的又一个创新实验品。

2014年9月1日,齐鲁晚报出品的生活服务新闻资讯客户端“壹点”开始公测,用户可通过其“情报站”投稿。“壹点”作为一款生活服务新闻资讯客户端,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线上服务。

2014年,不少报纸(包括党报)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是,媒介融合创新,不仅包括传播平台的创新,而且包括文风的创新。跟随习近平出访的《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杜尚泽以网名“杜小杜”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镜鉴”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发表了“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文章,发布了大量在传统报道中难得一见的新闻细节。“江西日报时政头条”等党报微信公众号也有类似的表现: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和发表在党报头版的文章,标题、语气截然不同,正文也有明显的差异。

使用新媒体语态、符合朋友圈风格,是中国报人在微信平台所作报道的两个显著特征,也是2014年中国报纸内容创新的一大亮点。

2014年12月1日,广州日报中央编辑部正式运作。中央编辑部由夜编中心、音视频部、数字新闻实验室等部门组成,通过搭建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实现滚动采集、24小时滚动发布,多元呈现的融合发展格局。

下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