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2014年中国电视榜

刘宏  李韵哲  詹婕

2015年01月21日11:11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最传统的提问报道:《家风是什么?》

从2012年《你幸福吗?》,到2013年《爱国让你想到什么?》,再到2014年《家风是什么?》,这种海采式提问报道几乎每年都能在央视节目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抛出的问题好像变成了国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央视在这个时候探讨家风,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此外,记者在节目中的追问明显增多。通常,在这种大面积提问的节目中,追问往往会有窄化的可能,不一定能够增加深度,反而可能影响提问的公允性。

同时,采访对象也开始出现名人。《家风是什么?》中,除了城市街心公园、大学校园、年货市场、小吃街等代表性场合的采访对象,还出现了很多名人的身影,如梅葆玖、柳传志、王蒙、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和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等。这种采访对象的改变有可能改变此类采访的初衷,因为这种街采报道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草根性,增加了名人采访环节以后,看上去会影响到这种纪实采访的真实性。一般来说,名人接受采访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他们常常有所准备,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容易让节目失去偶然性。公平地说,采访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特别是上电视的新闻采访,所以,在草根类型的报道中看到一些名人,总是令人感觉有点奇怪,如同报道广告化。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新闻采访水平下降了吗?至少从电视采访的角度看,如今很少能够看到一个精彩的新闻采访节目,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似乎都已经边缘化了。我们的新闻采访节目有主持人化的趋势,主持人越来越会说话,而记者采访越来越少。过去我们比较担心的是主持人不会采访,现在看他们说新闻成为常态。于是,剩下的采访亮点好像就是街采了。也许我们可以把央视的这种街采视为电视版的读者来信,只不过比较起来,更能看出电视的娱乐性大于报纸,或者说画面比文字更追求趣味性。还可以发现,电视评论体系是缺乏层次的,草根意见一直是个空缺。这可能也说明在电视上发表看法要比在报纸上表达意见难。

最赶时髦的报道:央视大数据新闻

如果说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那2014就是“大数据新闻元年”。央视在春节前夕推出了“据说春运”系列报道,随后“据说春节”、“据说两会”、“大数据看出行”等一系列报道,都让人看到了央视积极探索电视媒体大数据新闻的努力。虽然央视目前对于大数据新闻的呈现只是简单的引用和分析,但这也是一个好开端。

如何运用技术来提升数据可视化效果?如何让枯燥的数据依托有温度的故事?新闻从业者如何向数据提供商提出专业的数据需求?如何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下保持对于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如何加强大数据新闻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将数据提供商的资料加工成表格、动态图和主持人的解说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危险的报道:央视记者走进“上帝之城”

2014年最令人大开眼界的报道非央视《东方时空》的《走进“上帝之城”》莫属。记者刘骁骞在真枪实弹面前的淡定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巴西。

海外调查性报道的操作难度比国内大,对于记者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在《走进“上帝之城”》报道中,协助采访的联络人都是记者在巴西过去几年采制毒品枪支等调查报道中积累的。报道中,记者与毒贩沟通很顺利,也缘于记者在前期资料收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贫民窟中的“黑话”。

可以看到,央视这几年在报道形式上更加强调驻外记者在现场的作用,记者出镜和体验式报道的比重也日益增加。《走进“上帝之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力不从心的报道:马航客机失联

2014年最牵动人心的突发性灾难莫过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而央视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掌声与嘘声齐飞,进步与不足并存。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虽然发生在国外,但机上154名中国同胞的安危牵动着国人的心,使其迅速成为当时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中国媒体尽管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做直播报道,然而,受众依然感觉真相扑朔迷离。

央视此次表现只能说尽力了,表现出专业与创新上的不足,大体上遵循了国际报道的传统,做连线,请专家,转播马方消息等,报道更多集中于搜救进展、家属情况,缺乏西方媒体深度挖掘关键信息上的实力。而且,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相比,在话语权上本就不公平。

看上去央视在直播方面一直在进步,主持人的能力普遍提高,已经不那么依赖某个知名主持人了。不过,这也许是问题所在,在这种重大新闻直播里,相对固定主持人有利于观众的识别,也有助于推出名主持人。当然不是说把一个人累坏了。

据说在马航客机失联以后,法国有关方面对失联的法国乘客家属有一个忠告,就是不要看新闻。这当然是出于保护家属心理的考虑。但是,这也反映了新闻报道在此时的尴尬,一方面,很多人想知道危机的结果;另一方面,过度报道往往会对家属心理产生某种损害。新闻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

在这次马航客机失联报道中,媒体的问题到底有多大?中国媒体此次被指责最多的是大量引用西方媒体的信息,这对媒体来说,确实丢面子。但是,倘若往大了想,对观众而言又有多大影响呢?读者更关注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和透明化,至于是谁先报道的,并没有那么重要。媒体比拼的最大战场恐怕还是在国内。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过程拉得很长。通常,新闻都是离结果最近,展示事件的结果。虽然现在新闻界也喜欢展示新闻的过程,比如电视现场直播,但是这毕竟有人为的色彩,真正展示新闻的全部过程还是要靠新闻事件本身。过程往往比结果有更多的放大效应。

最具争议的报道:央视东莞扫黄

2013年央视对星巴克价格的报道遭人诟病的事儿还历历在目,没想到2014年初央视的东莞扫黄报道一出,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争议?看上去问题出在怎么报道上,换言之,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判断。这种报道肯定是有收视率的,并且会引发有关报道背景的某些猜测,因为报道是比较集中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报道经常进行墙报式解读,这一点要适应。

最好看的科学节目:《最强大脑》

2014年,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横空出世,这档引进自德国《Super Brain》的节目一上档就让观众耳目一新。

《最强大脑》中的选手可谓科学怪人,如中国“雨人”周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手没有令人羡慕的学历,有的甚至有生理上的缺陷。此外,节目的科学评委由研究人脑科学、年仅36岁的北京大学副教授魏坤琳担任,这位外貌帅气的博士善于用大白话把科学原理变得接地气。

怎么看《最强大脑》?看上去这个节目的场面很震撼,会吸引平时对科学节目不大感兴趣的观众。评委很机智,可以调动观众讨论科学的意义。流行元素也是这个节目的一个特色,当红明星做嘉宾展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这个节目既不是简单的科普节目,也不是表现特异功能的节目,像是寻找聪明人。事实上,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可能存在非对称性。我们通常会以为,在传播上,传者越专业,越容易影响受众。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就电视节目来说,制作人可能对传播形式很专业,不过对传播内容就不一定。科技节目和军事节目都有类似情况。阳春白雪往往需要知音。

最令人困惑的节目:《超级演说家》

《超级演说家》采用导师制和盲选的方式,分战队进行比赛,节目选拔了60位选手来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问题是,演讲也需要导师吗?在电视节目中,唱歌需要选择导师,这个可以理解,也非常流行。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现在一些有关演讲的电视节目也有玩导师的,并且看上去还要培养演说家,让人大跌眼镜。首先,这些所谓的演讲导师有过什么好的演讲吗?其次,他们是要提高学生的演讲形式还是演讲内容?他们能够决定后者吗?

最有话题感的电视剧:《大丈夫》

2014年初,这部当代都市家庭话题喜剧登陆几大卫视黄金档,电视剧中所表现的老少恋、姐弟恋是观众口中热议的话题,看上去它好像摆脱了以往家庭伦理情感剧一味展现婆媳矛盾的模式。

老少恋是当下国产电视剧很少提及的话题,它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毕竟电视剧要面对不同年龄的收视群体,这些人群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但是,这部剧大胆地将镜头对准两对非常态恋情:老少恋和姐弟恋。

电视剧对社会道德观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对比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就会发现,如今的社会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假如说新闻报道反映的是社会道德观的上限和下限,电视剧表现的就可以说是社会平均道德观。比较而言,电影在社会道德尺度的描写上更激进一些。反过来,我们也能够看到道德政策对电视剧的影响,虽然官方的这些政策并非明文规定,但是,它可以通过审查和监督对编剧产生影响,比如说,小三都不能有好结果。这就如同政治政策对小品和相声的影响。

最经典的抗战剧:《红高粱》

在2014年尾,热度最高的电视剧非《红高粱》莫属了,这部改编自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说的电视剧,有郑晓龙作品的风格,同时又有周迅少见的电视剧演出,更难得的是有莫言在背后做艺术顾问。虽然获过柏林金熊奖的张艺谋电影版《红高粱》深得人心,但这部电视剧仍然表现不俗。

抗日战争对中国电视剧有很大影响,目前看,抗日题材电视剧在播出剧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精品,也有神剧,除了官方引导以外,观众的接受也值得一提。比较而言,在电影院就很少见抗日电影。现在很多抗日电视剧往往缺乏厚度,为写抗日而写抗日,没有厚重的生活做基础。在这方面,《红高粱》就显得高出一筹了。

比较起来,电影培养的观众通常是对明星更感兴趣。而电视培养的观众往往可以对一个作品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这反映了电影和电视在培养观众上的区别。电视的持续性常常能够改变一些观众的收视初衷,也就是说,它并不完全依赖铁杆粉丝,它会通过口碑置换观众。

最出人意料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2014年10月6日登陆北京卫视首播。该剧将笔触伸向了中国现代史,选取1948年至1949年数月时间为历史节点。此时看似平静的北平城暗流涌动,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国民党强制推行币制改革,国民党内部清廉派和贪腐派等多方势力,在经济战线展开激烈较量。

该剧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哲学思考,打破了多年来历史剧重视历史策略与历史阴谋的条框。它没有用纯粹政治化的方式呈现每一个人物的身份,也不是一部政治作品,而是按照历史规律来揭示一个庞大政权的溃败,表现出历史的悲剧性。在当今中国反腐败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时候,这个电视剧自然就表现得不同凡响,让人浮想联翩。

下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