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1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记录时代 传播大爱——

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纪实

李 栋  高 方

2015年01月21日13:38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于12月19日在北京启动,由30名“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组成的全国巡讲团将北京作为第一站,兵分三路,分别在中国记协、北京市委、中国传媒大学开始他们的第一场巡讲报告会。《传媒》杂志的记者有幸作为巡讲活动的随团记者,见证了巡讲团接下来在全国的演讲实况。

从12月21日至27日,三路巡讲团分赴辽宁、陕西、河南、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为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作巡回报告。包括北京在内,此次巡讲报告会共举行21场。10个省市区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参加了报告会,人数超过2300人;10所新闻院校的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会,人数超过2500人;各地演讲完毕举行的座谈会达到10场,不少座谈会持续的时间甚至与报告会持平。短短10天的时间里,三路巡讲团似三路大军,他们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新闻同行的寄托,带着自己对新闻理想、新闻事业的追求,在祖国各地唱响了一场又一场气势昂扬的“军歌”。

此次活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一路随行,一路感动。“新闻工作者上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重托,下要无负于父老乡亲的厚望。”正是这群优秀记者身上展现出的力量。在这个价值观略显缺失的时代,我们需要记者为我们传输真善美,讲述人性的光辉,讲述那些感动你我的人和事。

民生如天 大爱无疆

随团的每一天,本刊记者都会被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问题所萦绕。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又为什么要记者讲故事?莫言在诺奖获奖时的演讲让人记忆犹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成为本刊记者脑海中对“故事”这个词最深的一次印象。莫言通过他的故事让世界聚焦中国,好故事,会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收获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至于为什么要记者讲故事呢?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所有的人来讲,身处前方的记者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也最应当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白岩松给出的答案是,“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他们不仅在讲述着好故事,也在做着一件件好故事。”本刊记者分析,记者是最先触摸到真相并将其分享出来的人,记者是一群一直在新闻路上的人。记者笔下,民生如天,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爱,记录着这个时代。所以,由他们来讲述别人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顺理成章的。

对祖国的爱 激荡人心

如果不是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爱,他不会选择坚守战地1200天。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焦翔向人们讲述自己如何在战火纷飞的灾难面前,领悟到作为一名中国记者的责任。他说:“我要把中东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舶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1200天的坚守,凝聚在他100万字的文稿、6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中。日复一日闻听轰炸枪击,焦翔的右耳被震坏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医生说他可能永远都会失去四成听力。可是这些依然没有阻断他前行的脚步,越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越是能感悟到一股信念——“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更是对祖国的大爱。

2013年9月30日,中秋,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中秋,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后,中国海监编队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商船上的人们没想到这有中国海监船,他们太兴奋了,他们大声对海监编队喊道:“中秋快乐!祖国万岁!” 当来自新华社的记者孙铁翔认真讲述这一动情时刻时,相信所有听报告的人都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一是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二是为这群常年辛勤奋斗在一线的同志们自豪,他们看上去平凡,却从事着真正不平凡的工作。

驻站巴基斯坦3年,她曾经无数次与危险擦肩。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茜婷对本刊记者讲述,当刚刚经过的检查站在十几分钟后就发生爆炸时,当最近的一次恐怖袭击距离记者站仅有数百米时,当只身前往连当地记者都不愿去的塔利班活跃的边境地区采访时,她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后怕,甚至感到恐惧,可她却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选择躲避,因为这是她作为记者的职责。她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近些、再近些,看到它、记下它、感受它。王茜婷说,当她走在巴基斯坦的大街小巷和人们唠着家常的时候,真的能够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赤诚的友谊。当“他们得知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都会跑过来和我握手。”巴基斯坦的小学课本里就记录着“中巴友好”的文章。巴基斯坦的每一个人从小都会被告知——中国人民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所以,当处在这种情景下去报道时,王茜婷不仅是要关注当地的恐怖袭击,她更要关注这种恐怖常态背后那些感人、温情的故事,她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全面地向世界介绍真实的巴基斯坦。

“那次离开吴恩泽后我常想,当年进军西藏的18军将士创造的‘老西藏精神’,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见到坚守海拔5300多米的岗巴宗山观察哨哨长徐国江时,我找到了答案。”说这席话的是《解放军报》西藏站记者郭丰宽,他说,采访那天刚下车,头上戴的帽子“呼”地一下就被风给“抢”走了。“四季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么恶劣的环境,你有什么打算?”郭丰宽问徐国江,没想到徐国江说:“只要组织需要,我愿在这里坚守一生。”徐国江平淡的语言,让郭丰宽看到了西藏军人崇高的思想光芒:他们在氧气“吃不饱”的“生命禁区”,像大昭寺广场的信徒对宗教的虔诚一样,不含任何杂念地落实习主席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方针,以及“坚守底线、坚决斗争,着眼大局、管控风险,长期周旋、积极应对”的24字边防斗争方略。中印至今没划边界线,而西藏军人,就是敌人挪不动的界碑。他们,在郭丰宽心中筑起一片精神的高地。这种对家国的大爱,体现在解放军战士刚毅卓绝的无私奉献当中,又一次让人们理解到“有国才有家”的大爱情怀。

对人民的爱 感动你我

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来自新疆电视台的海米提.买买提就讲不出“我讲述的是我采访的新疆人的故事,就是这些新疆人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这样的话。对于恐怖主义和暴恐分子,似乎成了内地人对新疆最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是我们是否曾想过,对于暴恐分子,新疆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没有谁比新疆人更恨他们。海米提曾在现场演讲过程中数次动情而又坚定地表示,“你们爱的,就是我们爱的,你们恨的,我们同样也恨,因为我们是同胞!”本刊记者认为这还不够,我们不只是同胞,我们本就是一家人。正如白岩松在2014年6月14日在《新闻周刊》中的《全民的反恐》中说得那样:“其实,我们正在面对的暴力恐怖,是世界日益猖狂的恐怖活动链条当中的一环。它就是恐怖主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我们除了要增强安全意识,配合相关工作之外,还得做到,依然、甚至更加爱新疆,爱维吾尔族同胞,爱所有的新疆人。遇到他们,我一定会展现笑容。这笑容多了,是沟通,更是大的安全所在。”

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卢建伟也不可能指着工地负责人的鼻子,愤怒地说,“你出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如果他们是你的兄弟你也会这么忍心吗?” 2006年12月中旬,大连电视台派卢建伟去关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儿。工地在山上,那天下着雨,当卢建伟找到农民工时,看见他们蜷缩在一个塑料布搭建的小棚子里,他们在等待发工钱回家过年,可包工头却携款跑了。34个农民工,有条件的下山投亲靠友,没有出路的,被撵出工棚,一天只吃一顿饭。其中一个姓谷的农民工感冒发高烧,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卢建伟开车下山买了感冒药和两箱方便面,帮助农民工找干柴、烧开水,让他们吃上热饭。然后,他敲开了工地的大门……那个负责人却对卢建伟说:“你要是想管闲事,那就是找死。”卢建伟没有惧怕,随即开车去找当地区政府、找劳动监察大队、找发包单位,到第二天下午3点,34名农民工拿到了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血汗钱。农民工们齐刷刷地给卢建伟跪下,卢建伟泪流满面地跪下抱住农民工,说:“别这样,我是你们的兄弟。”

2003年,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给了陈南这名退伍战士展示自己的平台。脱去戎装,端起相机,陈南干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倍感神圣和自豪。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寒风暴雪,还是冰冷雨夜,只要有新闻,他就会勇往直前。可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陈南也不可能放下手中神圣的相机,去涉险救助失足掉进冰窟窿里的老人。陈南在救人前将父亲10多年前送给他的钢笔交给同事并叮嘱对方,“如果我回不来,将钢笔交给我的父亲。”接着他就冲向冰面,在上面匍匐前进了40多分钟来到了距离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凭借当兵时锻炼出的顽强毅力,他将冰面踹碎后游向被困老人,最后协同民警一同将老人救上岸。陈南对本刊记者说:“在那个现场,我没有拍摄到惊心动魄救援场面留有遗憾,但不后悔;因为在那个瞬间,我选着了尊重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是的,就像陈南说的那样,在任何现场,他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士,他也在战斗。

下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