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人民网>>传媒>>正文

“箍桶匠”村支书“箍”出的美丽山村

赵倩

2015年02月28日14:3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箍桶匠”村支书“箍”出的美丽山村

农历羊年到了,外婆坑村少数民族村民在打糍粑,年味十足。

  农历羊年到了,外婆坑村少数民族村民在打糍粑,年味十足。

  转眼间,农历新年到了,一大早,外婆坑村一片忙碌的景象。古朴的烟囱里冒着缕缕青烟,再配以木质结构的古屋、屋后不远处的茶山,以及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美丽姑娘,恍惚间,以为自己身处丽江。

  “这里离家近,有时间我们可以常来。”“沪×”牌照汽车旁传来的对话把记者拉回了现实——这里是离新昌县城45公里外的镜岭镇外婆坑村。

  90年代以前,这里以穷著称,“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的谚语在这里广为流传,而如今,这个小山村早已成为长三角都市人的后花园之一。

  而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正是全国劳动模范、外婆坑村村支书林金仁。

  “箍桶匠”把山路变坦途

  1990年4月29日,在东阳箍桶的林金仁回到家,放下简单的行李,像每次回家一样,盘算着吃口饭就跟妻子抓紧时间去采茶。奔波了一路的林金仁并没有发现妻子脸上的愁容,直到屋里突然来了许多相亲——

  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村长,老村长对林金仁说:“前两天,村里换届选举,你被选为新一任村长了!”

  媳妇立刻站起来赶人:“你们谁爱做谁做!我们不做!”

  林金仁听到这个消息一下蒙了,媳妇赶走“不速之客”,开始唠叨:“咱们村每人年均收入才96块,你在东阳一个月就能挣75,这村长,咱不做!”

  可林金仁想想大家期盼的眼神,知道自己做了决定,媳妇并不会反对,于是,在采完茶后,便走马上任了。

  “村里条件这么差,80户里有40个光棍,大家选我是盼着致富,一定得做点什么!”其实,常年在外的林金仁脑子里早已有了想法——修路!

  以前,从外婆坑外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打石路”,一条“五岗路”,五岗路能通到镜岭,可是走这条12.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要翻过五个山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岩石壁上凿出的20厘米宽、60米长的“鸡肠道”,一面倚着峭壁,一边临着溪坑,十分难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没办法过去,如果遇上冰雪天,大家就只能过与世隔绝的生活。

  说干就干,建这条全长1.5公里的公路,得架8座桥,劈岩填土12.5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得26万。

  “可村里没有一分钱!”

  为了筹集资金,林金仁一年里跑了86趟县城。“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县里有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来测绘,村里太穷了,没有钱招待,我就发动村民,每户拿出5个鸡蛋、5斤洋芋、2斤黄豆。就这样软磨硬泡,总算拿到了一些钱。”看得出,修好这1.5公里的路,是林金仁颇为骄傲的事儿,“1992年8月18日,我们修通了路,所以今天你才能坐车来这!”

  大概不太习惯自夸,林书记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细节,但一旁的老伴儿说:“他为了修路,天天凌晨三点就往县城跑,鞋子都磨破了三双,还敢跟省委书记打赌,硬是‘吹牛’说60天能通!”话语中,透露着对自己老伴儿的“娇嗔”。

  山里有机茶香飘四溢

  路修好了,路上运啥才能致富呢?

  当初村里换届选举时也是特意询问了林金仁的归期后进行的。而林金仁每年回来那一趟就是为了帮家人采茶。

  “采茶不等人!”道理大家都懂。每年采茶时节是村里最忙碌的时候,当时,村里世世代代都做“珠茶”,一斤2块钱。路通了,看着大家辛辛苦苦一年种出的茶,只能有那么点收入,林金仁想到了以前在外面时见到的“龙井”。“我们这里是山区,种出的高山茶质量比西湖边的好多了。只要换个炒法,一斤能卖到30多块。”

  林金仁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可是世世代代做珠茶的村民无法理解,甚至还有四兄弟来到林金仁家大闹:“珠茶可是国家包收,龙井要是卖不出去你负的了责吗?”

  但是16岁就开始走南闯北的林金仁相信,好茶不会愁买家!于是,他从杭州请来师傅,带领愿意尝试的村民一起做“龙井”。

  后来当村民们看到确实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时,都主动来“学技术”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外婆坑,这个绍兴有名的贫困村渐渐富了起来,而新昌很多地方也开始学外婆坑村做龙井,这让林金仁开始焦虑——必须转型才能生存!

  时常关注外界的林金仁看到了一个词——“有机”。对,我们做“有机茶”!

  2003年5月林金仁带领大家成立了新昌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入股社员510人,带动茶农1002户。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济效益每公斤增加了100多元。

  而当初,为了能保障“有机”的品牌,林金仁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把村里的农药、喷雾器全部“收缴”!“为这事儿,他又是没少挨骂!”林金仁的老伴话语里透着满满的疼惜,“我们村的茶地从当初96亩变成了现在的1500亩,年产8吨有机茶,‘外婆坑’龙井根本供不应求!上一年人均收入1万6呢!你看我们村里都有不少人有车了呢!”

  从96元到16000,这意味着25年来外婆坑村人的收入翻了近170倍!昔日的贫困村早已变成了小康村!

  “外婆家”的温暖包围你

  走进外婆坑,木结构的房子依山而建,不时穿过几个身着苗族、傣族服饰的女性,恍惚间真忘了这里是新昌!

  如今的外婆坑村之所以有10多个民族,还“多亏了”当年的贫穷。“当年找不到媳妇的人太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就娶回来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媳妇。”

  而这些远离家乡,嫁入外婆坑村的少数民族女性,也成为了外婆坑村的重要资源。

  “你看我们这里建筑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味道,从镜岭镇过来30分钟的车程几乎全是山,村里有明清年代古董500多件,更有少数民族风情,每到节日都有表演,一切都是发展山村旅游的有效资源,这不是跟去丽江一样嘛!”林金仁调动了村民们发展民族村旅游的积极性。

  2009年7月4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有关专家翻山越岭来到外婆坑。潜藏在山里的这个村庄迷醉了考察团一行。考察团负责人钱智表示,要将其打造成江南民族第一村,成为长三角世博主题城乡体验之旅的示范点。

  得益于“山”的庇护,从沪宁杭来到这里的都市人都会选择住上一晚。而这,让不少地方羡慕:“市里人说,上海人到那边方便,晚上一般就可以回去了,而来我们这儿的,基本上都会住宿。节假日要是不提前预定,来了多半没有民宿住。”

  这不,马上要过年了,村里的床位早就全部定光了。办农家乐的林柳敏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来我们这里就跟‘外婆家’一样!”

  在林金仁看来,一年6万人次的游客量还不够,他还在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村民更富!

  记者手记:让通向幸福之路长长久久

  羊年到了,外出的外婆坑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齐聚一堂,吃上了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村里停放的车,有不少是来度假的外地人,但也不烦外婆坑人自己的车,村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61岁的林金仁已经做了25年外婆坑的当家人,林金仁说,他现在每年只有1.2万的工资收入和自己家承包的一片林地收入,但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获得了不少荣誉,得到了更多肯定,这一切不是钱能衡量的!”

  当村支书的这些年,林金仁他收获了很多。但富裕起来的村子也如何才能发展的更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村民富裕起来之后,比以前更难管理了,他们手里有钱了,偶尔就会“任性”!

  有钱了,大家都想把房子翻新,盖现代化的洋房,而为了保持山村最古朴的特色,林金仁鼓励大家去县城买房,把老房子保留好。“前两天又有村民来闹了,有点劝不住!”

  富裕了之后,想改善生活条件是人之常情,但目前来看,保持外婆坑古朴的特色更有利于村子的长久发展。如何在这之间取得平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林金仁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吧,只要大家还选我,我就继续做下去!”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